孕期接種疫苗的歷史演進

文/陳鈺萍 │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回顧疫苗的歷史,文獻紀載世界第一個疫苗出現於18世紀的英國,由Edward Jenner醫師發現,接種牛痘來預防天花。但事實上,17世紀在中國就有人這麼做了。在牛痘疫苗出現200年之後,世界衛生大會(WHA)於西元2000年宣布,天花已於1998年根除。

二十世紀前半,多種疫苗陸續問世,藉由大規模接種疫苗達成「群體免疫」,成為遏止傳染病散佈的方法,甚至可以終結疾病。孩童接種疫苗之後,也大幅降低新生兒與孩童的死亡率,每年預防了250萬個兒童死亡。若發展中國家可取得足夠的疫苗,每年可以再多預防200萬個兒童死亡的發生。而母親懷孕期間,透過施打疫苗具備抵抗能力,除了可以預防母體的疾病或死亡、減少胎內感染或是胎兒疾病的風險之外,還可以讓胎兒擁有被動免疫能力。相關孕期疫苗的發展歷史,簡介如下:

流感疫苗: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讓大家發現流感對孕婦的嚴重威脅,孕婦死亡率比未懷孕的人高出許多。1957年與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一般人死亡率不像1918年那麼高,可是孕婦的死亡率仍高。2009年的H1N1流行,因為醫院孕產照護已有長足的進步,剛好提供了更多醫學資料,證明孕婦易受流感威脅。

流感疫苗從1930年開始發展,1960年美國開始建議孕婦施打流感疫苗,1997年美國疾管局將孕婦施打流感疫苗列入建議項目。儘管已經做出這樣的建議,一直到2005年,才有針對孕婦施打流感疫苗的臨床實驗發表,由此可知因為懷孕的特殊性,跟COVID-19疫苗一樣,研究一開始都是排除孕婦的。

德國麻疹疫苗:澳洲眼科醫師Norman McAllister Gregg,於1941年發現母親於懷孕早期感染德國麻疹與新生兒先天性白內障的關聯。

德國麻疹疫苗發展重要里程碑於1960年代。1963年春天,德國麻疹大流行,於1964年至1965年傳到美國,造成一億兩千五百萬人的感染,也提供醫學研究者大量資料,了解孕婦感染造成胎兒的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當時的大流行造成了10000個早期流產(自然流產加上人工流產),30000個新生兒受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影響,2100個死產。有超過10000個孩童失聽,3500個失明,1800個智能不足。因為影響如此嚴重,醫學專家們加速疫苗的研發。美國與歐洲分別於1969年與1970年開始接種德國麻疹疫苗。

百日咳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百日咳疫苗是白喉、百日咳跟破傷風三合一疫苗的簡稱。

雖然目前全世界新生兒感染破傷風的機率已非常低,但在開發中國家,破傷風仍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感染原因之一。破傷風疫苗最早於1938年問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量使用。1980年代的統計,新生兒破傷風造成全世界50萬個嬰兒死亡。世界衛生大會1988年啟動於2000年根除新生兒破傷風的計畫,成功減少了93%新生兒破傷風的發生。59個參與這個計畫的國家中,有47個國家根除了新生兒破傷風的發生。

百日咳是由Bordetella pertussis這隻細菌造成的高傳染度疾病。在疫苗出現前,這是個致死率相當高的感染疾病,嬰兒族群更是出奇的高。1940年代,Cohen與Scadron就已發現孕婦施打疫苗,寶寶在六個月內不易受到感染。

COVID-19疫苗:自2019年底,隨著COVID-19的世界大流行,2020年12月疫苗緊急上市,對於孕婦該不該接受疫苗注射,注射疫苗後對胎兒的影響,有許多的討論。隨著全世界施打疫苗的孕婦人數越來越多,一些醫學研究陸續發表,目前的醫學證據顯示:施打COVID-19疫苗利多於弊,就將疫苗列為孕期建議施打疫苗之一。

在疫苗施打率提升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需不需要「補打第三劑」或是「混打」的討論。全世界也在關注的,是這病毒最後究竟會走向流感化?感冒化?麻疹化?(疫苗的角色都不同)抑或是會消失?

以上為大家回顧了一些孕期及備孕期需接種疫苗的歷史,希望能提供孕媽咪思考疫苗施打與否時,有一些可依循的方向。

延伸閱讀│孕期(及備孕期)疫苗接種:流感疫苗、COVID-19疫苗、德國麻疹疫苗及百日咳疫苗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