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和孩子互動時,回應式溝通差別很大

親子互動時,雙方行為是否協調,有沒有產生微笑、大笑、輪流分享、回應對方暗示等舉動,對孩子的大腦發展和正向社交情緒發展究竟有多重要?

江秀雪 輯譯

由美國伊利諾大學進行的新研究發現,當母親陪孩子玩的時候,雙方互相回應對方的提示,而自然產生的肢體行為回應,有助孩子日後正面社交情緒的發展。研究結果強調了肢體互動和同步回應溝通的重要性,帶給父母、醫護人員以及學者很好的觀點,有助於實務運用。

這項研究集合了110對母親和3至5歲的孩子,來到伊利諾大學實驗室,做一系列的遊戲:這些受試的親子先玩五分鐘3D立體拼圖,再玩五分鐘獸醫和玩偶動物的角色扮演。接著,研究人員讓母子都戴上無線電極端,測試他們在高頻心跳時的副交感反應,又稱「呼吸心律反應」(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RSA)。

實驗過程全程錄影,並由專業人員記錄母子彼此間行為的協調性:比如是否有微笑、大笑、輪流分享、回應對方暗示的互動行為。實驗發現,有正向呼吸心律反應表示母子間互動親密良好;呼吸心律反應下降時,則正好都在母子面對壓力和困難的時候。然而,當母親增加和孩子的互動後,孩子也會回饋正向反應。研究學者正計畫將他們的研究擴展到母親和嬰兒,觀察母子遊戲時的肢體互動,對週歲內寶寶的大腦發展造成何種影響;他們也計劃進行家庭研究,以便讓更多樣的樣本和父親及其他照顧者參與。

這項研究對親子互動提供了很明確的方向,幫助父母了解在遊戲時間和其他互動中,如何維持或增加共享正向情緒,並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應。父母可以藉著正面引導孩子,來緩解他們的負面情緒,增加彼此間行為的協調性。相反地,打斷對方、沒有輪流分享,或是忽視對方給予的提示,都不是良好互動,也會對孩子日後腦部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應盡量避免。

■資料來源: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