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在二年級首次接觸到乘法,除了要背熟乘法表外,乘法兩步驟的應用問題常常造成孩子的困擾。以下列舉4個小二生常見的數學迷思和錯誤。
文/洪進益 澎湖縣石泉國小老師、小益的布拉格廣場部落格格主
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二年級和一年級同為第一學習階段,此階段的學習重點在於:讓孩子可以初步掌握「數」、「量」和「形」的概念,其重點在自然數以及運算、長度與簡單圖形的認識。相較於一年級,二年級主要有幾個學習重點,包括:透過位值表,認識更大的數字;加減法除了數字變大外,還增加了兩次進位的加法,一次退位計算的減法;孩子會在二年級首次接觸到乘法,除了要背熟乘法表外,乘法兩步驟的應用問題常常造成孩子的困擾。以下列舉4個小二生常見的數學迷思和錯誤:
數的大小比較,是由量的多寡抽象化而來的,像是4支鉛筆比2支鉛筆多,所以4比2大。在這個單元,孩子常會出現以下兩點錯誤:
1. 搞不懂大小比較遞移的關係,無法進行推理。
例題:阿銘比小志高,小志比小晴高,阿銘和小晴誰比較高?
2. 孩子常常會把「>」和「<」搞混,弄不清楚誰是誰,甚至會把「>」念成「小於」,「<」念成「大於」。
親子學習「大小關係」有妙招
(1)針對第一個孩子無法理解遞移律的關係,可以請孩子根據題目,將圖形或數量畫出來,透過實際的圖案,更具體的看出來其中的大小關係。
(2)認識符號的部份,讓孩子知道:54比44大,可以記成「54>44」,讀作「54大於44」。
(3)由於孩子在一年級已經有大小比較的課程了,二年級只是把「>」和「<」符號代入,希望孩子可以藉由符號來記錄這樣的大小關係。所以家長可以提醒孩子,「開口處」的數字比較大。
(4)建議可使用冰棒棍和動動眼製作「大於小於鱷魚」學具,輔助孩子認識這個符號,結合貪心的小鱷魚故事:哪一邊的數字大,小鱷魚就會張大嘴巴面向那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