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玩、一起開懷大笑

嬰兒期,爸媽大多關心孩子的生理發展;進幼兒園後往往又看重智育,常忽略情緒及社會化的發展。如果能在親子互動上多用點心,孩子長大後社會適應的問題將會少一些。



文/林欣慧|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教育與健康學院教授

為什麼現在的青少年,有許多人社會化發展不良,甚至產生反社會化人格?這是一個值得爸媽反思的問題。

珍惜從家庭和鄰里互動滋養的能力
回顧童年,有的父母還能喚得童年時期關於學科學習的記憶,但很少人真正記得自己是如何學會交朋友,並且懂得維持與他人建立的友誼。這樣的感覺讓許多人誤以為社交能力好像長大後自然就會了。

其實,身為父母的我們,回溯小時候,多數人家裡都有兄弟姊妹,而且那時台灣的社會環境還很樸實,左鄰右舍守望相助,下課後還常跟鄰居的孩子一起玩。這些與手足和鄰居一起玩的過程,不僅提供了我們許多與別人互動的機會,也讓我們能夠不斷的練習及增進自己的社交能力。

現代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機會被剝奪
反觀現在的孩子,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獨生子女增加,有些因父母呵護過度或缺少同齡玩伴,已證實影響到社會化發展;許多父母則因為上班時間過長,相對地壓縮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升學競爭的壓力,更使得很多人過度強調高效率的學科及才藝學習,只注重競爭、輸贏,忽略了情意的培養。更明顯的差異是,新式社交媒介(Social media)的盛行,許多人在網路通訊上看似熱絡回應,但真實生活中可能卻不善言辭,這樣的大人無形中形塑了不同的下一代;許多孩子從小沉迷在3C遊戲裡,面對過多的虛擬情境,回到真實生活中反而不知道該如何與別人好好相處。

如果把兩代之間的成長情況做比較,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不合宜的生活模式,已剝奪了孩子社會化發展的機會,新一代的孩子跟別人互動的機會及品質有明顯降低的現象。

運動、聚會是國外親子生活的常態
比起台灣,國外的爸媽比較看中家人的休閒,並經常刻意地增強孩子社會化的發展。

他們不僅花較多的時間與孩子互動,例如:在下班後,只要時間還許可,有些爸媽會鼓勵孩子在屋外跟鄰居一起玩;周末假日,常常可以看到孩子跟著爸媽在自家附近騎車、打球或盪鞦韆。他們也常邀請朋友們到家中烤肉聚餐、聊天,三五成群在草坪上野餐、享受陽光。

家庭之間的交流對他們來說是很普遍的社交休閒,大人和孩子全部都玩在一起。

強化親子關係與社會能力6 Tips
雖然中西方的生活環境或日常休閒型態或有不同,但許多基本的觀念和做法並不難做到。為了增進孩子的社會能力,建議爸媽掌握以下重點:

1. 盡量多跟孩子一起玩、開懷大笑
研究發現,有爸媽跟他一起玩,特別是經常與爸媽有正向互動的孩子,他的社會化發展比較周全。社會化特優孩子的爸媽,他們的特徵是不但常常面帶微笑,而且更是經常大笑,他們會盡量避免無謂的批評。當他們跟孩子一起玩時,能夠保持童心,真心誠意地融入遊戲的情境,跟隨孩子的主張,也能適時提供好的建議。

2. 多提供孩子與同齡孩子一起玩的機會
爸媽要教導孩子增進友誼的小撇步,也為孩子製造與同伴一起玩的機會。孩子若有與年齡相近的孩子一起玩的經驗,不僅能幫助他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同時也會增強他拓展及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的能力。

3. 孩子在交友時遭遇困難,爸媽要傾聽陪伴
當孩子在訴說他所遭遇到的困難時,爸媽不要急著去下任何的判斷或給予任何的評語。爸媽要先仔細聆聽,試著去同理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的想法,幫助他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發現,有人緣的孩子,通常他們的爸媽會透過討論,教導他們瞭解自己的情緒變化,所以他們不僅會為別人著想,也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他人的感受或需要。

4. 跟孩子討論社會化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研究發現,爸媽每天跟孩子討論他在幼兒園裡的學習與活動,孩子的社會化發展及交友的能力比其他孩子好。

5. 孩子遭遇拒絕時,幫助他保持正面態度
當孩子被拒絕時,爸媽要教導他避免用拒絕或攻擊的方式回應他人,並讓他瞭解這只是單一事件及暫時性的拒絕,讓孩子保持「如果改變自己的行為,就可能會被對方接納」的心態。爸媽也要避免袒護自己的孩子,更忌諱使用惡毒的言語批評其他孩子。

6. 唯有在絕對需要的狀況下,才出手干預
大多數的時候,爸媽應容許孩子自己去解決他們在互動時產生的矛盾與衝突。在培養社會化能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多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有互動的機會,唯有多多練習,孩子的能力才能增強。爸媽的過度干預不但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反而剝奪了孩子寶貴的學習機會。

你準備好了嗎?從第一項做起,常跟孩子玩、一起開懷大笑,讓自己有童心,就是踏出良好關係的起步,也是幫助孩子社會化的踏腳石!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