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手機平板伺候,可能造成「情緒失調」!

做菜時、電話中、候診間、外食餐桌上…,當幼兒突然失控「歡」起來,你也曾經以「手機」或「平板」伺候,只求讓孩子靜下來,安然度過關鍵時刻嗎?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指出,長期下來這樣做,可能導致孩子的情緒失調,越來越難安撫!



編譯│江秀雪


爸爸媽媽在做菜時、接聽重要電話時或必須出門辦事時,家裡小小孩突然大吵大鬧、失控歡起來,你會怎麼辦?許多爸媽直覺上就是讓孩子玩手機或平板遊戲,這樣做,確實能馬上讓小小孩安靜下來,但長期下來,可能會更難安撫。

手機或平板伺候,恐造成幼兒情緒失調
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指出,對年幼的孩童來說,當爸媽習慣以手機或平板伺候,可能導致他們對3C產品的依賴,以致無法學習自己控制情緒,造成情緒失調的情況。這項研究始於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在2018年8月到2020年1月進行,研究對象包括422位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及422位3至5歲的小小孩。

研究人員記錄父母或照護人員用3C電子產品安撫幼兒情緒的次數,並觀察半年內幼兒自我情緒控管的情形。所謂情緒失調的特徵是,情緒突然從快樂轉成悲傷、情緒急速變化或非常浮躁,這樣的狀況在男孩,或已經有過動、情緒不穩定傾向、脾氣大,及容易生氣、傷心、感覺挫折的幼兒身上更加明顯。

讀幼幼班、幼兒園,大概3至5歲的年紀,是孩子脾氣發展很重要的時期,對於這些情緒控制能力相對差的孩子,如果父母只是丟手機或平板給他們玩遊戲,企圖轉移注意力,那麼他們更沒機會學習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

安撫情緒的方法,3C可以是之一,不能是唯一
不過,因為利用3C產品,可以讓幼兒很快就安靜下來,父母也能因此得到短暫的喘息,這樣「激勵」的結果讓這種方法的使用次數更多,以致大人小孩都沒機會學習如何真正解決問題。若在迫切需求下,不得不用電子產品安撫幼兒情緒,偶一為之倒也無妨,但如果3C電子產品成是唯一父母安撫幼兒的方式,就不得不特別留意了,因為效果只會越來越差,有一天突然就不管用了!

研究學者建議,想要安撫幼兒情緒,可以利用「感官刺激」,例如,有的孩子特別喜歡盪鞦韆、擁抱、彈跳、玩黏土、聽音樂、看書、看燈飾等,當發現孩子開始浮躁、快失去耐性的時候,除了變換做其他肢體活動,也可以透過孩子有興趣的感官刺激來安撫。

再者,父母要跟孩子「談情緒」。試著讓孩子解釋、說明自己的「感覺」,然後引導孩子進行放鬆與紓解,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用「顏色」和「替代行為」,讓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也許「情緒」兩個字對幼兒來說還是太過抽象,那就利用「顏色」跟孩子解釋情緒狀態,先教孩子「藍色」代表無聊、「綠色」是安靜、「黃色」是焦躁不安或不想等待、「紅色」是爆炸,再問問孩子「現在心情是黃色的,怎樣做可以把自己變成綠色?」

此外,善用「替代行為」也是不錯的轉移方式。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打人,可以跟孩子說,被打的人會痛,但如果生氣到手很想打東西發洩,那可以換打枕頭。或如果有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馬上跟媽媽說,但媽媽在忙,就輕輕點一下媽媽的手臂,然後說「媽媽,我知道你很忙,但我有話要說。」

最後,在孩子冷靜下來後,記得利用他最愛的玩偶或故事角色跟他討論,假裝孩子的行為是玩偶在鬧,並問問孩子「如何可以平撫下來?」「現在有沒有覺得心情比較好了?」盡量用輕鬆快樂的方法解釋,讓孩子了解剛才情緒的轉變,還有知道以後要怎樣做才不會不開心。畢竟,唯有讓孩子能自己控制情緒,才能終生受用。

資料來源│Michigan Medicine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