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乳師建議】脹奶、塞奶、石頭奶大不同!如何預防及解決?

泌乳、哺乳的過程都是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步入順暢熟練的狀態,除了哺乳技巧的學習外,了解及預防各種狀況,也需要落實在哺乳生活的每一天喔!



文/陳思庭(國際泌乳照護士、物理治療師)


哺乳媽咪唯有「學會了解問題,才知道怎麼去預防並解決各種狀況!」這篇將由專業泌乳師用最淺顯易懂的「時序法」介紹媽媽在一開始哺乳最容易混淆的泌乳三大症狀-脹奶、塞奶、石頭奶,讓媽咪認識泌乳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時序一】石頭奶(生理性脹奶)
媽咪生產完後3至8天,受到泌乳激素賀爾蒙催化的影響,會開始有明顯脹奶的現象。這是因為乳房整體都還在適應及轉換,所以腺體組織會先進入「生理性充血」的階段。

這段期間媽咪會感受到乳房敏感且緊繃起來、甚至越來越脹硬,而且會覺得乳房發熱、溫度越來越高,外觀不僅變得堅挺,皮膚也會有清楚的血管,稍微擠一下乳暈,就會發現初乳已經微微在分泌了。

切記,媽媽從此刻開始,需要規律的擠奶或讓寶寶依需求餵食,讓乳房做好準備,步入泌乳正軌,若有強烈不適感,可以適時冷敷做舒緩。

【時序二】塞奶
如果在時序一的石頭奶(生理性漲奶)階段,疏忽了規律擠奶或讓寶寶依需求餵食,也沒有進行冷敷舒緩的話,由於奶水沒有被好好移出乳房,持續累積、堆在乳房內就會形成「塞奶」。

「塞奶」會讓媽咪感受到乳房的硬塊堅不可摧,而且疼痛劇烈-既刺痛又抽痛,由於噴乳反射下降[註],不僅寶貝親餵不耐,乳汁移出效率也跟著變差。此時仍可使用冷敷來穩定舒緩乳房狀況,切忌熱敷以免更不舒服。

除此之外,建議徒手溫柔將乳暈擠軟後,再給寶寶自然親餵,或學會無痛手擠乳手法自救,利用雙手將奶水移出乳房。要避免揉推硬塊,以免造成組織被不當刺激,導致乳房更加腫脹。

若透過自我處理後,12至24小時內乳房狀況仍不見好轉,建議尋求專業,以協助排除硬塊與改善症狀,以免衍伸成更嚴重的乳腺炎問題。

【時序三】脹奶
脹奶的感受比起塞奶、石頭奶好太多了!脹奶就像是提醒媽咪「該哺餵的時間到了!」這時的乳房已經存飽乳汁,有如一顆水球開始填充水進去的狀態,會越來越沉、重、繃緊。

大約在產後9至14天左右,由於乳腺擴張性已逐漸成熟,只要透過寶寶自然吸吮,或以擠乳方式移出奶水後,乳房就會又恢復成鬆軟的樣子,脹痛、沉重、繃緊的感覺也會跟著趨緩。這樣的過程就是一般常態性的脹奶,對一般哺乳媽媽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雖然一般情況下,每次哺/擠乳完,就可以維持鬆軟舒服的狀態,但還是要提醒媽咪,延遲哺乳、擠乳,或處於飲食過於油炸、生活作息絮亂、免疫力變差的狀態,還是有可能造成塞奶、乳腺炎的產生喔!

[註]噴乳反射是由腦下垂體分泌的催產素引發,當血液中的催產素升高時,就會引發噴乳反射,促使乳房中的奶水流出。噴乳反射在哺乳裡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幾乎乳房裡所有的奶水,都是靠噴乳反射移除的。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噴乳反射,等於沒有奶水的移除。

※本文出自 脹奶、塞奶、石頭奶大不同!如何預防及解決 ,由 思庭國際泌乳諮詢 授權轉載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