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陪孩子抒發感受和情緒


【玩出好心情】情緒遊戲X互動技巧

文/李一萱 諮商心理師、心理治療師

相信大家都曾經看過,年幼的孩子會隨著動感歌曲舞動自己的身體,即使像是七、八個月還不會行走的小嬰孩,也會被這樣節奏鮮明、曲風輕快的樂曲感染而手舞足蹈,又或是原本哭鬧不休的新生寶寶,聽到某首特定歌曲時就安靜下來,為什麼音樂會有這樣的神奇魔力呢?

音樂幫助孩子情緒穩定
科學家實驗發現,當我們聆聽音樂的時候,大腦有許多區塊會被點亮,代表音樂可以促進大腦神經元的發展,而進一步研究更發現,在聆聽平靜舒緩的音樂時,就像我們吃到好吃、喜歡的食物一樣,大腦會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會讓我們產生開心、愉快的心情。

此外,有些歌曲即使是第一次聽到,我們很快就能朗朗上口,或者能夠預測歌曲音調的走向,當我們聽到這類歌曲時,會刺激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會和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一起作用,就會調節我們的情緒。

音樂提升覺察感受的能力
無論哪一類歌曲,我們聽到後通常可以感受到一些情緒,這是作詞作曲者想要透過音樂傳遞出他的感覺,這樣與音樂的連結是我們天生就能覺察,有些也來自於我們對於文化、傳統音樂的認知。例如聽到小調、節奏較慢的歌曲,就會覺得難過、傷心;聽到大調、曲風輕快、節奏明確的歌曲,我們會感到開心,這些經由音樂帶給我們的主觀感受,可以從小培養,與孩子一起聆聽,讓他學習表達音樂帶給他身體上、或者情緒上的感覺。

如何用音樂來表達感受呢?首先,父母可以先聆聽一首歌曲,講述自己聽完的感受,例如某段聲音讓我感覺到激昂高亢,某段聲音讓我感覺到充滿精力,而這樣的描述沒有對錯,只是很真實的把感受說出來,意識到音樂帶來的感覺。

另外也可以讓孩子學習連結生活裡的聲音型態和樂曲中的旋律、音色、聲調的展現。例如音量大、高亢的曲調可以表達生氣或激昂的情緒,而低沈、緩慢的曲調可能是在訴說哀傷的事情,這些經驗不需要透過歌詞就能傳遞我們的情感。

在聽覺敏感期多陪孩子聽音樂
孩子越小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越廣,很多音樂上細微的變化,孩子都能聽得比我們清楚,父母可以在日常中幫助孩子建立自己對音樂與情緒的認識與連結,在我們聽到音樂時,也會自動地帶出某段回憶,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熟悉的音樂我們可以很快的連結到特定時間、人物或者場景。因此,我們可以幫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音樂回憶,像是在睡前選一首晚安歌固定播放,孩子以後只要聽到這首歌就能連結到睡覺,又或者一邊哼唱兒歌(如小星星),一邊與孩子做動作,或者輕輕幫孩子按摩,往後孩子聽到小星星就可以連結到愉快的親子時光,熟悉的歌曲能喚醒我們內在的情緒記憶,而父母就是幫助孩子創造這些正向記憶的來源。

找出自己的音樂喜好,度過情緒風暴
音樂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以及喜不喜歡。我曾經遇過一位新生兒的家長,他告訴我孩子時常沒有緣由的哭泣,也排除了各種生理上的不適,都找不到原因,在某天廣播電台播放中國傳統國樂的曲子,小嬰兒居然停止哭泣了,這個孩子對於國樂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特別有連結和安撫的作用。但國樂可以安撫每一位嬰兒嗎?答案是否定的,每個人對於音樂的喜好會很主觀,孩子需要接觸許多不同的音樂類型,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

現在開始,動手開啟你的音樂播放器,試著建立屬於自己和孩子專屬的情緒音樂清單吧!教會孩子在不同環境下如何選擇最適合的音樂,才能在需要的時候用音樂陪伴我們度過情緒風暴。

↘深度了解【熱門專題】玩出好心情--情緒遊戲X互動技巧
👉出生就可以玩的情緒遊戲 
👉紓解內在情意的情緒遊戲 
👉覺察調適心靈的情緒遊戲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