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影響孩子一輩子

從小養成的習慣對孩子的未來有什麼樣的影響?讓洪蘭教授以神經科學的角度告訴你。

文/洪蘭  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假日,去同學家聚餐,發現這位同學已經當了祖父,他的孫子大約2歲,不停的把桌上東西往地上丟,這位同學無暇與我們敍舊,不斷的把孫子丟到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卻不制止孩子的這個行為,令人非常不解。有人開玩笑問他是否在練腰功,還是要拿「你丟我撿」的獎牌?

同學嘆口氣說,第一個孫子是「照書養」,他的媳婦買了一本如何開發孩子潛能的書,上面說要讓孩子丟東西,因為丟是練習感覺統合、大腦發展與眼手協調,尤其是從小要練習使用右手,以後才不會成為左撇子等等,所以不可以阻止,只能隨孩子丟,但是他不習慣地上都是東西,所以每天撿得腰酸背痛。

養成壞習慣不易戒除
我聽了大吃一驚,真是盡信書不如無書。2歲的孩子左右手根本沒有定型,直到上幼兒園之前,孩子都是左右開弓的,而且使用那一隻手不必特別訓練,孩子自然會去用最「拿手」的那一隻手,就像孩子很自然會在遊戲中把他的長處顯露出來一樣,反倒是養成亂丟東西的習慣對孩子不好,以後不容易改。

大腦幫你記住壞習慣
最近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已經知道:記憶是來自神經元的改變,習慣化的記憶是直接儲存在神經元的突觸上(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空隙)。所以壞習慣養成後很難戒掉,因為習慣化的神經元是神經通路的一分子,一旦迴路形成,要很久沒有刺激(不再重複那項行為),神經突觸的聯結才會縮回。前年拿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肯戴爾在實驗中發現:海蝸牛在經過十次刺激後,所形成的神經聯結要過了一百天才會再縮回去。

家教跟隨孩子一輩子
經驗是會在大腦中留下紀錄的,它將神經細胞作為基本的記憶儲存工具,連已經得到失憶症的病人,都沒有拋掉他小時候的習慣,因為這些習慣是「反射性」(reflexive)的而不是「反思性」(reflective)的。現在我們所謂的人格有很大一部分是這種潛意識的心智運作,所以小時候的家教非常重要,它會跟隨孩子一輩子,在不知不覺中顯露出來。

我曾在幼兒園中看到一個大班的孩子掌摑小班的弟弟,我非常的驚訝,因為一般孩子打人是用推的或拍的,幾乎沒有看過摑耳光的方式。在一旁的老師嘆息說,這孩子的父親有暴力傾向,動不動就打太太耳光,孩子耳濡目染,從小打人也是摑耳光。

從小輸入好習慣
一個孩子最重要的資產不是他腦裡的知識有多少,而是他做人誠不誠懇,風度教養好不好,因為前者可以用一生的時間來充實,而後者定型了就幾乎無法改,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動物的實驗發現,很會唱歌的金絲雀專門模仿別人的歌,但是每年秋天,牠掌管唱歌的神經元便會死去,翌年春天再長出新的神經元來,以全新的神經迴路去學習不同的新歌。因為要忘掉舊的學習太困難了,不如丟棄,再使用一個新的比較省力。習慣對人的影響很深,我們自己也常有這種經驗,搬了新家以後,一不小心就走回舊家的路線去了,這是因為剛搬家時,舊的神經聯結還很強壯,需要一段時間才會被新的聯結取代。

知道了幼年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父母怎可不好好的教導孩子說話輕聲細語,做事溫柔有禮,把一些好習慣先培養起來呢?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