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7歲孩子愉快相處的3個建議

7歲孩子不管對人、對事或對己都要求甚高,總要求把事情做好、做對才可以。他比以前更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專注於自己的想法。只要父母能體認孩子特有的情緒不穩、多愁善感、容易鬧彆扭、喜怒無常等個性,同時欣賞他安靜、沈著的一面,7歲,可以是快樂的一年。

文/節錄自《你的7歲孩子》

3個建議,跟心思多的孩子好好相處
整體來說,7歲是比較沈靜、心思較多的一年。孩子安靜、退縮、陰沉的特性都各有其正面與負面的意義。在此,我們提供你幾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尊重孩子的克制能力
父母應該注意並尊重孩子漸漸發展的克制能力——對身體、對思想、對情緒、對說話的聲音等等。要克制這麼多事情,常會讓7歲孩子疲憊不堪,因此,大人需要時時保護、提醒他,以免他過度地自我要求。

第二個建議:了解行為背後的心思
你也許得要特別用點心思,才能與7歲的孩子相處,尤其千萬不能只看他外表的行為,得要了解這些外顯行為下,那敏銳又複雜的情感才行。6歲孩子煩惱的問題大都是跟母親有關,或是問什麼事情他可以或不可以做;7歲孩子常煩惱的,則大都是他自身的問題,比如:自己的能力夠不夠、表現得好不好、是否達到自己所設定的標準等。父母雖然常會覺得孩子好像過得不快樂,事事抱怨,但只要等他慢慢成長,這些現象都會一一消失,代替而起的是積極、熱心的人格特質。

第三個建議:傾聽抱怨但保持平靜
孩子跟你抱怨的時候,做父母的不妨傾聽他所說的一切,並且寄予同情,讓他覺得你「了解」他。但最好不要將他所說的當真,像是:老師對他不公平、同學都很可惡,或兄弟姊妹很狡猾奸詐等等,這些都可能與事實並不盡相符。
需要謹記的是,鬧彆扭、噘嘴、放不開,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常有的情緒反應。他並不是故意要表現如此,所以不需要對他不受歡迎的行為過於介意或責難。做父母的最好能用一種了解的態度來接納孩子的一切,並以平靜的心情對待孩子的情緒反應,千萬不可因為孩子的情緒不穩定,然後自己也情緒化,把場面弄得不可收拾。


孩子是在穩定與不穩定中交錯成長
一般正常兒童的身心大都依循固定的交替形態發展。穩定與不穩定階段是不斷交替出現的,在孩子達到一個成功、成熟的階段前,一定有一個不穩定或不均衡的身心狀況;同樣地,孩子退縮、內向的行為傾向與樂觀、外向的行為傾向,也會階段性的交互出現。

每個孩子都不太一樣,有些孩子似乎總是處在不穩定狀態,即使是在穩定階段,他也總是無法自處或與人相處,而有些同一個家庭中的孩子,卻總是表現得非常樂觀、隨和。同樣地,一些孩子會比較安靜、自抑、對人冷淡,而一些孩子則是熱情、豪邁又大方。

每一個人的性格與自我概念的形成,都受到三個因素影響。第一個因素是他的人格特質;第二是別人對待他的方式與對他的看法;第三是他所感受到別人對待他的態度,以及他認為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雖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性格與自我概念,但一般而言,7歲孩子大都有一些共同的行為特徵。父母對兒童行為了解越多,就越能以冷靜的態度接受孩子在每個階段中的行為「突變」。

書籍簡介

你的7歲孩子
求好心切又敏感的年紀
《你的7歲孩子》指出這個年齡的共同特性,幫助爸媽學習面對孩子此時特有的不穩定、鬧彆扭的情緒特質,同時也學習欣賞他們沈著、堅持的一面。7歲孩子會顯得比過去沈靜、有較多的心思;對自己有更多的要求、有更為敏銳的感受能力,卻也有更深的擔心。爸媽若能了解孩子在生活上、學習上、自我認同以及與人相處的行為特質與模式,將會與孩子更親密。

作者簡介
Louise Bates Ames, Carol Chase Haber

本書內容是美國耶魯大學吉塞爾兒童發展中心集結40年兒童行為觀察研究精華,詳述各個年齡層的發展特色,讓爸媽愉快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由兒童發展專家Louise Bates Ames, Carol Chase Haber聯合執筆。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