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看信誼動畫影展,當個小小哲學家

用對方法欣賞動畫,可以促進孩子深度理解,帶動孩子的感受力、觀察力和表達力,但該怎麼做呢?家長和老師可以運用信誼線上影展資源,陪孩子一起欣賞、動手實作、討論、分享,一起來看影像教學工作者林秋宛老師的教學示範。


文 / 林秋宛  影像教學工作者

信誼兒童動畫獎舉辦了線上影展,將五年來小學生所創作得獎作品,區分為六大單元展出,讓更多老師和家長看見了孩子們的創作與成長。配合2024世界地球日「多一塑不如少一塑(Planet vs. Plastics)」的主題,我以「小導演的異想世界」線上影展中「永續環保」單元的三部影片:《鯨碳連「憐」》《放屁蟲和牠的朋友們》《毛毛君的小旅行》為主題,陪孩子們一起看一看、聽一聽、想一想,然後玩一玩。

由淺入深,善用遊戲啟發孩子探究的動機
看完影片,我們先將動畫中的主角「抹香鯨」、「放屁蟲」、「毛毛君」等角色圖像,放進線上教學軟體,以翻牌遊戲來喚起對角色的記憶,接著,再請小朋友對家裡帶來的回收垃圾袋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一隻隻活靈活現的塑膠妖怪躍然紙上。
 
  
動手玩「我的塑膠袋妖怪」,摸一摸、揉一揉、想一想,如果這不是塑膠袋,還可以變出什麼?
 
  
想一想,資源回收的物品還可以做什麼呢?組個塑料大樂團,一起演奏塑膠之歌吧!

 
我也試著將簡單的影像概論放入搶答遊戲中,題目不多,讓大家都能愉快的參與且喜歡這樣的遊戲,長期下來媒體識讀自然養成。開放性的題目除了「最喜歡哪部影片」、「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跟「為什麼喜歡呢」之外,我們也總要相互反問:「答案一定是這樣嗎?」

讓孩子學會自己問問題、找答案
看著小小孩愉快而投入的畫著他的塑膠妖怪,但又小大人似地說《鯨碳連「憐」》讓他「撕心裂肺」,讓人莞爾之際不禁反思,塑膠袋真的不環保嗎?「原來當初發明塑膠袋是為了拯救樹木呀!」,孩子們的心聲竟是「小海龜應該覺得塑膠水母很好吃,飄來飄去的塑膠袋很好玩」。開放地接受孩子們奇怪的提問,慢慢地發現很多答案不是單一而絕對的,甚至沒有答案,只要我們張開耳朵,用心聆聽,就可以聽見這些聲音的生命力。

引導思考和討論,每個孩子都是小小哲學家
思辨的基礎是長期培養的默契,保持好奇持續探究,到了高年級智識成熟加上隱隱出頭的叛逆,即使偶有強辯之態,但「一定是這樣嗎?」的習慣,反而有機會讓他們做更高層次的思辨。尤其是看完《放屁蟲和牠的朋友們》後,經過辯證發現原來沒有所謂最完美的發電方式,當聽到孩子說:「辦法總比問題多」時,我真心感到欣慰。問題一直都在,而我們已經做了當下最好的選擇。

光這個這三部影片,從世界地球日(4月22日,Earth Day)接到世界烏龜日(5月23日,World Turtle Day),孩子們的想法停都停不了,我們可以一直玩下去。也期待看到更多的大小朋友對這些精彩影片有不同的形式的迴響。

愛因斯坦說:「如果一個想法在一開始不是荒謬的,那它就是沒有希望的。」享受每一個孩子與眾不同的看見與想像,即使選擇暫時沈默我們也予以尊重,因為在觀看的當下,最美好的觸動已然發生。讓我們一起放下執著與擔憂,挑一部動畫,用最舒適的姿態陪孩子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好好玩吧!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