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小學,不再需要父母?孩子還是很需要你,只是不讓你看出來!

許多人以為,當孩子上小學就可以離手了。然而,研究發現,當孩子面對讓他們害怕的情境,如果有父母陪在身邊,他們的壓力就會舒緩很多;在孩子看似獨立堅強的外表下,還是需要陪伴,但是陪伴的方式與幼兒期不一樣而已!



文/信誼編輯群

父母在旁邊,孩子就比較不害怕
最近一項發表在《Developmental 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對象是6至17歲的孩子,讓他們面對一些引發恐懼的情境,比較父母陪伴在場或不在場的差異。研究發現,當孩子面臨讓他們感到恐懼或壓力的事物,父母只要陪在旁邊,手搭在他們的肩膀或大腿上,就能夠顯著降低孩子大腦中與恐懼相關的反應。

如果是一些新的事物,他們還不確定這是否需要害怕擔心,父母在旁邊時,他們會產生的恐懼反應也比較輕微。這證明了,即使是已經上小學、甚至青少年期的大孩子,父母的陪伴仍然有幫助,使他們感到比較安全和安心。

孩子面對學習挑戰,也需要父母陪伴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父母在不在場會影響孩子對學習新事物的態度。研究者對兒童呈現不同的形狀或聲音,故意讓某些形狀或聲音跟著惱人噪音一起出現,所以當孩子遇到這些刺激時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後續這些刺激單獨出現的時候,如果孩子是獨自一個人,他們通常會避開這些刺激,但是當父母陪在孩子身邊時,他們會比較願意接近這些刺激。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父母的陪伴與支持非常重要,讓孩子更容易接受那些原本想要避開的事物。剛入學不久的孩子,有父母在,寫作業、預習或複習的心情就會比較安穩,可以面對這些學習上的挑戰和壓力。

良好的親子互動,讓孩子勇於面對社交情境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社會能力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孩子與父母有經常交流和互動的孩子,會感受到愛,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得更有自信,容易參與人際互動,從而獲得良好的心理健康。因此,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也成為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如何陪伴剛剛好?適度陪伴的三個關鍵
當孩子上了小學,父母往往需要在放手與陪伴之間找到平衡。我們不希望養出媽寶或爸寶,但是也不願意讓孩子感覺孤立無援,該如何適當的陪伴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又不致影響他們邁向成長和獨立呢? 

孩子今天很反常?留意需要陪伴的信號
爸媽可以觀察孩子的情緒狀態,來辨別他們何時需要陪伴。當孩子表現出焦慮、沮喪或生氣,或是主動提出一些問題或困擾,像是「如果同學都不跟我講話,該怎麼辦?」「我覺得我好爛,什麼都做不好!」這就表示他們遇到了一些挑戰,需要更多關心。這時父母就需要找時間耐心傾聽孩子的困難,並且適當回應他們的需要。

參與而不過度介入,孩子需要自己負責
當孩子表現出需要陪伴的信號時,父母可以適時介入,提供指導和支持,但避免全程包辦,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解決問題。例如,當孩子抱怨小日記很難寫時,父母可以給幾個方向建議,或是鼓勵他去翻閱書籍找靈感,接著就讓他自己發揮,可不要坐在旁邊念一句讓孩子抄一句,這樣孩子就學不會自己用文字表達了。記得,讓孩子知道父母在他們身邊,但很多責任要自己去承擔。

扮演孩子的顧問,給予自主決策的空間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父母的角色應逐漸從指導者轉變為顧問,只有在他們來問你時,才提供建議和支持,而且最好是給予選項而非直接命令,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才能增強他們的自主性和決策能力。如果孩子沒有接受你給的建議,可能會覺得很失落,或者擔憂孩子做錯了決定……請將這些不安先放在一邊吧!孩子需要時間學習,無論是否獲得理想的結果,都是寶貴的經驗。

無論如何,盡量給孩子支持和鼓勵,讓孩子知道他們隨時可以依靠你,這種信任和安全感能夠讓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更加自信,並願意在需要時尋求你的陪伴,同時也能夠獨立成長。

陪伴,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雖然隨著孩子成長,父母要逐漸放手,但並不表示撒手不管。我們可以透過陪伴,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支持與關心永遠都在。研究告訴我們,在幼年與父母有良好關係的孩子,在成年後更有可能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更高的學業和職業成就。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和支持,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對孩子未來的投資。

資料來源:Psychology TodayNature Human BehaviourEWApublishing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