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過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嗎?電影中的情節,或許讓許多父母覺得很熟悉,想起孩子受到挫折而情緒失控的時刻。當孩子似乎被挫折感掌控時,該如何幫助他們呢?讓我們從大腦運作的機制,來了解如何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文/黃姵慈 臨床心理師(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講師、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會員)
理解挫折情緒:引導孩子覺察行為背後的原因
從認知行為學的觀點來看,人類在遇到事情時,會對事件產生想法,進而有情緒,然後會用行為表現出來,這是大腦認知行為的歷程。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困擾行為時,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正在面對挫折。我們需要先處理挫折帶來的情緒,才能夠讓行為用更適合的方式展現。
但是,當孩子有挫折感時,可能連自己正在經歷挫折的感受都沒發現;這時候就更需要透過大人的觀察,幫他把「情緒」找出來。因為「大腦不知道它不會的事情」(大腦法則一),當孩子沒有觀察到自己感到挫折,就沒辦法好好面對它、調整它。
理解是接受的第一步,可以先試著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與背後的原因,如:「這一次考試沒有考好,是不是讓你覺得好失望好難過」?假如真的很難猜到孩子的情緒,我們也可以試著把我們的感受說給孩子聽,比如:「你都不說話,我好擔心喔」。
接受挫折情緒:幫助孩子建立適當的回應方式
所有的感覺都是沒有對錯的,但所做出的行為就有適當與否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教孩子,可以有脾氣,但要「好好發脾氣」,如果發了脾氣傷害別人或自己那就不適當了!
當我們的孩子面對「挫折」這個情緒時,先不否認他的感覺,千萬別跟他們說「你怎麼這麼玻璃心,這樣就在難過」、「你不可以這樣喔!不理人很沒禮貌」之類的話,會讓孩子覺得有挫折是不好的,或者有這感覺不對,甚至用「否認」或「遷怒」的方式去拒絕面對自己的感受。
我們不是要讓孩子沒有「挫折」,而是遇到挫折的時候如何採取適合的方式因應。這時候就可以運用大腦第二個法則:「大腦做不出它不會的事情」來協助孩子。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挫折,才會用困擾行為展現,這時需要教孩子如何建立面對挫折的新習慣與態度,甚至進一步教他問題解決的方法,像是可以試著用「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沒關係,我們來看看錯的地方在哪裡」、「造詞作業有點難,我們可以一起來查字典」等方式面對。
調整挫折情緒:幫孩子找回大腦內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人類所產生的情緒主要是由大腦深處的杏仁核(amydala)所負責,我們可以把它視為掌管生活中「形容詞」類的感受(如:憤怒的、失落的、恐懼的)。而如何把大腦感覺執行出來就仰賴我們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它接近額頭附近的大腦皮質區,主要負責人類的思考、判斷、規劃、決策等,主要掌管生活中「動詞」類的反應。
神經心理學研究發現,前額葉皮質與杏仁核之間由神經纖維連接,構成一個相輔相成的神經迴路,如同蹺蹺板一般。當我們有情緒出現時,杏仁核處在高活化狀態,前額葉皮質就處在低活化的狀態,就很難做理性的判斷或思考;當我們開始動腦思考,讓前額葉皮質開始活化時,相對我們會感到慢慢平靜下來,是因這時杏仁核的活動量也逐漸趨緩所致。
所以當孩子出現挫折情緒時,不妨先停下來,試著問問「你怎麼了」?先傾聽孩子發生了什麼事。當我們問這句話時,不只讓孩子知道我們試著在理解他的感受外,同時也給孩子「動腦」的機會,讓他們開始讓前額葉活化動起來,觀察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整理自己的經驗,試著判斷要把哪些感覺說出來。
除了詢問之外,也可以試著讓孩子做規劃、做選擇、做決定,練習運用他的額葉能力,用意是培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讓他漸漸知道即便我出現挫折的事情,我是有能力可以控制的、我是有能力可以解決問題的,慢慢養出他的勇氣。
累積正向經驗:訓練大腦,培養面對挫折的能力
過去的研究也證實「大腦這個器官是可以被訓練的」,而且「大腦時時刻刻都在改變」(大腦法則三),爸媽需要讓孩子不停地演練,一次兩次逐步累積他正向的經驗,讓他知道原來失敗也沒有想像中這麼可怕、不會永遠都失敗,讓他更有勇氣去面對未知的事情,進而增加他的挫折忍受度。
孩子的成長歷程,將充滿大大小小難以預料的挑戰。遇到孩子心情低落感到挫折時,請爸媽先別慌張,深呼吸冷靜一下,穩住我們的腳步,先試著理解孩子的心情,讓我們重新活化前額葉,陪伴孩子渡過他腦中的挫折風暴。
延伸閱讀:衛福部心理健康學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