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話當「耳邊風」,小心聽力出問題!

三歲的小傑是家中的獨生子,媽媽常為了他「心不在焉」、「講什麼都當作耳邊風」的行為而感到苦惱。才剛上幼兒園一星期,老師從小傑的學習狀況以及與他人互動的種種反應,懷疑他可能有聽力問題,要媽媽趕緊帶小傑去作檢查。但是媽媽心裡想:小傑在新生兒時期聽力篩檢很正常,怎麼可能有聽力問題呢?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聽力對嬰幼兒發展為什麼這麼重要?
人的聽覺系統能將外界各種聲音傳達給大腦,把我們和外界的人、事和物聯繫起來。對0∼6歲幼兒來說,聽覺不僅是他瞭解周遭世界重要的管道,此時期也是幼兒各項學習、發展的關鍵期,若聽覺受損,將大大影響幼兒的認知、語言的學習和抽象觀念的瞭解,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也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6個月前是孩子聽力矯治的黃金期,效果最好。但國外聽力障礙的相關統計資料卻指出,若沒有給予早期聽力篩檢,聽障兒常在2∼3歲時,甚至更晚,才被爸媽懷疑有問題,許多聽障兒也常被大人誤以為故意不聽話或者心不在焉,以致錯失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機會。

嬰幼兒聽力受損對生活的4大影響
1. 影響各項新事物的學習
研究顯示,兒童說話的發音、言語的表達,將來的讀寫能力,以及對新知識的吸收能力和智力發展,都與聽覺的敏銳程度息息相關。有聽力問題的孩子,由於接收外界的聲音少了,常有語言遲緩、咬字不清、表達能力差和對音樂、節奏反應遲鈍的問題;又因為聽不清楚或聽不見大人的指導,對學習影響很大。

2. 無法避開生活中的危險或傷害
孩子的人身安全也離不開敏銳的聽覺。日常生活中許多危險,都是經由聲音的警示來避免的,如汽車喇叭聲,失火警鈴或腳步聲等。聽障兒若聽不見警報或不能辨別聲音的來源,在有危險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地做出反應,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3. 有礙人際關係的發展
在這個以聲音為主要溝通媒介的世界,聽覺不佳的孩子常需要別人重複說明,才能明白說話內容,因此,在學校常被老師認為不專心、反應遲鈍、理解能力差,在社交場合難以跟上同學、親友的話題,在電話中交談也力不從心,常有被隔離感。此外,當孩子聽不清楚別人說話的內容時,很容易造成誤會而影響了人際關係。

4. 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
為了避免與人溝通時的尷尬,聽覺不佳的孩子即使聽不清楚也不願請人重複說明,因此,這些孩子常顯得精神不集中,因成績偏低而缺乏自信、覺得孤立無助,對人或對事有過分敏感、易怒等行為,嚴重者甚至會自暴自棄、性格顯得孤癖。

哪些孩子是聽障的高危險族群?
造成嬰幼兒聽力損傷的原因有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以下,將容易發生聽障的高危險因素整理出來,請爸媽特別留意。
先天性因素
以下這幾類狀況的嬰兒較易罹患先天聽障,應該優先接受聽力篩檢。
● 遺傳性:父母親雙方家族有聽障家族史。
● 先天感染:母親在懷孕期間(尤其前3個月)感染腮腺炎、麻疹及細菌性腦膜炎、感冒等病毒性疾病,容易造成嬰兒產生感音神經性聽障。
● 體重偏低:出生時體重低於1500克的嬰兒。
● 出生時有缺氧現象:因為缺氧需機械性輔助呼吸5天或以上的嬰兒。
● 有黃疸病史:出生時罹患需要換血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嬰兒。
● 頭頸部畸形:出生時有小耳症、外耳狹窄及低髮線等狀況的嬰兒。

後天性因素
爸媽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研究已顯示,即使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常,有很多聽障是後天性的,或者漸進性的,也會使原本正常的孩子產生聽障問題。
● 後天感染:接近70∼90%的嬰幼兒都得過中耳炎。感冒常併發的中耳炎或得過細菌性腦膜炎的孩子,必須特別留意聽力問題。
● 藥物毒性:自行購買或者過量使用某些抗生素,易造成耳毒性而影響幼兒的聽力。
● 物理性外傷:摑耳光或顳骨骨折等這類外傷也容易導致幼兒聽力受損。
● 長期噪音:環境中長期存在工廠噪音、飛機聲或玩具噪音等,也會影響聽力。

嬰幼兒聽力保健,爸媽必做的3個行動
主動要求為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
先天性聽力障礙約佔全部先天性疾病的80%左右,平均每一千個新生兒中,約有三個患有聽力障礙,可說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疾病,而嬰幼兒聽力篩檢,是早期發現聽力障礙的最佳方法。相對美國各州已立法,強制要求醫療院所進行全面性新生兒聽力篩檢,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一直未受到重視,仍屬於自費檢查項目。據估計,目前大約有30∼40%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篩;只有將近一半的新生兒接受聽力篩檢。

雖然目前各縣市衛生局對於幼稚園兒童會施予聽力檢查,以偵測後天性聽障以及未被早期檢測出的先天聽障。但研究指出,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孩子,若能早期發現並於出生後6個月內介入聽能復健,語言發展才能達到接近正常聽力的孩子。因此,主動要求進行嬰幼兒聽力評估,以期及早配戴合適的助聽器,並加入早期療育課程,對於有聽力問題的嬰兒有關鍵性的影響。

平時多注意觀察幼兒的聽覺反應
不同年齡的嬰幼兒,對於聲音以及語言的反應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愈趨複雜,爸媽可透過右側的聽覺能力觀察簡表作自我檢查;當3歲以下的孩子出現該年齡層警訊時,或者3歲以上的孩子出現4個以上警訊時,就表示可能有輕度或以上的聽障,請爸媽儘快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聽力檢查,並找出聽障的原因及適當的補救方法。

對孩子的聽力有任何疑慮,應及早檢查與治療
嬰兒在1歲以前能否清楚地聽見周圍的聲音,對日後的發展與學習有很大的影響。研究資料顯示,不論何種程度的聽障,若能得到早期診斷及適當的治療、復健,聽力康復的成功率就越大,學習語言、和別人溝通及互動的能力也會獲得改善,而入學後學習成效也會比較好。

因此,每位爸媽都要謹記,對孩子的細心觀察永遠是最重要的,即使嬰幼兒現階段的聽覺能力觀察後沒有問題,也不能排除有觀察不出的輕微聽障,或在日後罹患逐漸形成的聽障。爸媽應隨時留意嬰幼兒的聽覺反應和語言發展,如有任何懷疑,應立即與聽力檢查醫療院所的專家們聯繫,才能避免聽力問題對嬰幼兒日後的溝通技巧、語言發展、行為及學習等,造成可能的長期性負面影響。

嬰幼兒聽覺能力警示訊號觀察簡表
爸媽應隨時留意嬰幼兒的聽覺反應和語言發展,及早發現與給予治療,才能儘早協助聽覺受損幼兒重獲聽力。
0-3 歲兒童聽力警訊
1 ∼ 3 個月:不會被突如其來的聲音所驚嚇
3 ∼ 6 個月: 不會尋找或望向說話的人或發聲的物體
6 ∼ 9 個月: 不會望向說話中提及的對象
9 ∼ 12 個月: 不會根據指示做簡單的動作,例如:過來
12 ∼ 15 個月: 仍未能講第一個字,例如:爸、媽、車、鞋
15 ∼ 18 個月:不會回應你在鄰房的呼喚
18 ∼ 24 個月: 仍未能講簡單短句,例如:媽媽水
24 ∼ 30 個月:能表達的詞彙少於100個字
30 ∼ 36 個月:仍未能講有4至5個字的句子

4-12 歲兒童聽力警訊
● 對新事物的吸收能力比其他兒童慢
● 常常需要別人重複,才能或仍不能明白意思
● 聽別人講話時,呆望著講者卻不能理解內容
● 有時聽見別人講話,有時卻聽不見
● 常常聽不見別人在背後的呼喚
● 對聆聽長時間的口述或交談,容易感到疲倦
● 小組討論時,難以跟上別人所說的話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