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家人的記憶寶盒

每個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擁有過自己的寶貝盒,裡面珍藏了值得紀念的小物和生活記憶。寶盒可能是實體的,也可能是虛擬的。爸爸媽媽想跟孩子一起擁有什麼樣的記憶寶盒呢?

文∕蔡延治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榮譽理事長、信誼bookstart講師

記憶寶盒裡充滿著成長的軌跡
小時候,我有一個義美的餅乾鐵盒,裡面有我做的紙娃娃和衣服,盒子是娃娃家,那真是我的寶貝,每天跟著我上下學和出去玩。後來開始放成績單、畢業時和同學互送的照片和同學的信。

寶盒跟著我不斷地搬家,我只能去蕪存菁,保留放得下的寶貝,有獎狀、第一名的成績單。寶貝越存越多,畢業紀念冊、入學通知單、聯考的成績單、大學時的各種證件,救國團的服務證明、初戀的情書,國中女童軍的帽子和徽章,都還在,盒子變成箱子。還收藏了第一份工作時一整年的教學計畫和班上每位孩子的觀察紀錄,全都是鉛筆手稿。

孩子和長輩的寶貝串起家族記憶
有了孩子,寶貝箱裡開始放孩子的東西,像乾肚臍、乳牙,或是兒子大班時做的各種優惠券:免費幫媽媽拖地板一次券、洗碗券、按摩券等。偶爾拿出來用,用完他又還給我,說那是永遠有效的券。孩子們小時候不同階段特別的衣服,都留了幾件做紀念,東西越來越多占據的空間越大,我的房間成了全家最亂的地方。現在我能理解,為什麼老人家的房間裡面常堆滿了我們認為的垃圾,因為那是他捨不得丟的某段記憶。

父親有一口古銅色的木箱,裡面有歷年的制服和官階配件,整齊疊放。父親走了,他的遺物和墨寶加入我的寶盒收藏。我的床頭還有一張祖孫照片,1歲多的兒子抓著阿公的手玩遊戲,拍得很傳神,每次看都憶起那時的歡樂。

寶盒小物開啟親密聊天的話題
每一個記憶寶盒都承載著曾經的酸甜苦辣,也都能讓自己瞬間秒回當時的情景。孫女發現我的寶貝箱裡有三個小盒子,裡面正是我保留他媽媽小時候的寶貝。其中有三本繪本,《給姑媽笑一個》、《阿羅有枝彩色筆》、《神奇變身水》(上誼)。她們要求我唸,然後問我:「媽媽小時候聽了也會笑嗎?我媽媽想要變成什麼?」他們跟著繪本回到30年前媽媽小的時候,好像他們也在旁邊一樣。

用不同型式的收藏,承載情感
寶盒的東西可以帶領思緒和情感很快地回到過去的時光,看到小時候做的石頭彈珠,就回到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看到有紅字的成績單,就想到辛苦讀書咬牙切齒的日子;看到初戀的情書,勾起當時的羞澀。

我對老照片十分懷念,因為能勾起被遺忘的記憶,家中曾有滿滿一櫃子照片,孩子們建議拷貝成電子檔,我花很長的時間做完這件事,反而再也沒打開過那個硬碟。生活空間有限,記憶是虛擬的存在或真實的存在,端看自己如何面對這些記憶中的寶貝。

我想,如果人老了免不了會失憶或失智,祈願我只記得美好的內容。在年老之前,身邊若要放一些能勾起記憶的小物,應該要留什麼最好呢?新的記憶一直增加中,記憶會飽和嗎?寶盒啊!請務必裝下美好的記憶。

爸爸媽媽在這新年的開始,也一起想想看要為孩子創造什麼樣的記憶寶盒吧!年節相聚的時刻,正是打開家中的記憶寶盒,重溫過往的美好,加入最新記憶的好時光。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