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剛出生的寶寶有黃疸了嗎?」「醫生,為何我一週大的寶寶皮膚看起來這麼黃啊?!」
文/巫漢盟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這些問題不管是阿包醫生在嬰兒室查房或看門診的時候常被問到,雖然我們台灣人是黃種人,天生膚色就是黃色,但從古至今大家一直很關心新生兒的膚色是否正常,可能是因為當大人出現黃疸現象,或許代表肝臟出現問題,一旦肝若不好,人生就會是黑白的,如此推論下去,寶寶有黃疸不處理,命運可能會很悲慘。
新生兒黃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其實新生兒出生後,紅血球經過轉變及破壞,代謝後產生膽紅素,再由肝臟負責代謝,透過膽道將膽紅素排到腸子,最後從大便排出。若這個路徑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或其他因素影響膽紅素代謝,就會造成血液中膽紅素的堆積,就讓寶寶的眼白、皮膚、黏膜上看起來黃黃的,形成黃疸。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大約出生兩週後消退
我們先來聊聊生理性黃疸,一般新生兒黃疸在出生後第2至3天出現,第5至7天達高峰,接下來就會逐漸下降,約兩週後消退。
早產兒和足月兒的黃疸表現也不太一樣,足月兒的黃疸指數平均11~12mg/dL,早產兒的黃疸指數平均較高,一般不超過15mg/dL,但黃疸會持續較長的時間。好在這種黃疸不會對寶寶造成影響,一般也不需治療。
這段期間若寶寶吃喝睡眠正常,也無其他不適表現,爸媽就不需擔心。而哺餵母乳的寶寶黃疸維持時間也可能較久,因為母乳中含有的脂肪酸或賀爾蒙,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但寶寶黃疸數值並不會太高。此外若寶寶進食奶量不足,大便次數不多,也會讓原本排至腸道的膽紅素又被吸收回體內。所以寶寶出生的前幾天能多哺育母乳或逐步增加奶量,就能促進腸肝循環和增加排便次數,加速膽紅素代謝來降低黃疸。
病理性黃疸需快速接受治療
了解正常生理性黃疸之後,再來介紹病理性黃疸。一般病理性黃疸定義為黃疸發生時間太早(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升高速度過快(每日上升5 mg/dL以上),或血中膽紅素值過高(超過15 mg/dL),就必須讓寶寶儘快接受治療,以免血中膽紅素濃度過高造成寶寶腦部的傷害。另外,若寶寶的黃疸持續超過兩週仍未消退,也應該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常見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成因
一般來說,新生兒發生病理性黃疸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 母親和寶寶血型或RH因子不合:在台灣以發生在「母親為O型,子女為A 或B型」的組合最為常見。
2. 代謝性疾病:血球內缺乏某些酵素而引起,如:蠶豆症。
3. 藥物引起:如水楊酸、磺胺類、非類固醇抗炎症藥物等。
4. 感染性疾病: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感染,如:巨細胞病毒、梅毒、德國麻疹、子宮內感染、敗血症等。
5. 其他:如胎兒生產「產瘤」、嚴重皮下出血、先天性肝膽疾病、膽道閉鎖、腸管阻塞、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良、媽媽有妊娠糖尿病等。
觀察新生兒回家狀況,悉心呵護
當家中有新生兒報到一定是充滿喜悅,在他們順利出院回家後,爸媽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餵食量。當發現寶寶出現膚色愈來愈黃、發黃範圍愈來愈大、活力不佳、嗜睡、不喝奶、哭聲異常、或是大便顏色異常等狀況,請務必儘快帶寶寶至醫院求診。若寶寶為病理性黃疸,在確定致病原因後,才能及早治療降低疾病的嚴重度,寶寶也才能健康快樂地長大。
(本文出自《新肝寶貝》63期,由「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