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寶貝挑偏食怎麼辦?

每天在小兒科門診,一定都會碰到父母帶著非常挑嘴的小朋友前來尋求幫助,也許是很小的嬰兒,或者是蹣跚學步中的幼兒,也可能是已經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究竟我們父母該如何來面對這樣的情況呢?

文/陳慧文 台北慈濟醫院兒童腸胃科醫師

根據2018年台灣北中南部,針對學齡前2-6歲兒童的照顧者問卷調查,兒童挑食的盛行率為54%。而2019年台灣營養基金會的普查,千名小學生挑食的行為竟高達7成3。

台灣餵食困難兒童診斷及處置建議
台灣兒科醫學會在2013年經過專家會議的討論,以國際上「餵食困難」兒童的應用工具I M F e D(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ies )為基準,公布了診斷及處置的建議。基本上這是參考Dr.Benny Kerzner及Dr.Irene Chatoor兩位學者的臨床經驗,把幼兒餵食困難問題分為六大類:

1感官選擇性挑食:孩子不僅對於食物的外觀、顏色、氣味很挑剔,也對外在環境的噪音、手上腳上的髒污、或是強光非常敏感。

2父母過度擔心:孩子雖然瘦小但仍在標準範圍內,反而可能會受到父母的焦慮情緒影響而不喜歡進食。

3精力充沛但胃口有限:孩子重玩不重吃,基本上不是因為生病的關係才吃不下,很容易因為其他事物干擾而分心就不進食。

4畏懼進食:孩子非常害怕進食,看到食物會哭會逃走,可能有不愉快的用餐記憶:如因為胃食道逆流容易嘔吐,本身的潛在疾病造成寶寶進食會肚子痛,或是曾經被強迫餵食等等。

5具有潛在疾病:這點需要兒科專家幫忙判斷,徹底找出原因看能不能解決。

6被忽視:孩子出現孤僻、憂鬱的情況,可以觀察到跟照顧者的互動很少,或是反而表現出超乎尋常的關心。必須小心有兒童忽視的跡象。

看似同樣的挑偏食兒童 其實型態大不同
如果以定義來細分,「挑食」是指不吃特定的某些食物,而「偏食」是對某些食物有強烈的喜好或厭惡。但是其實孩子不論是哪種表現,都會讓照顧的父母、祖父母、保母、幼兒園的老師們非常困擾。

以筆者在小兒科門診的觀察,至少可以將挑偏食的兒童分為三大類型:

1.全面性的挑偏食
無論什麼種類的食物都沒有興趣,只要到了用餐時間就非常抗拒,甚至有些孩子還在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拒絕喝奶了。等到寶寶進入該吃副食品、練習接受固體食物的4-6個月大年齡,也沒能成功的逐漸轉換成1歲之後的正餐。孩子因為長期的熱量攝取不足,體重及身高的成長都明顯比同年齡的孩子慢。

2.只針對特定種類的挑偏食
最常見的第一名是不喜歡吃蔬菜(約佔快4成),第二名緊追其後是不喜歡吃肉類(也是佔3成多),再來可能是某些蔬菜或某些肉類不喜歡的綜合型。孩子可能未必真的非常瘦小,但因著不同種類的挑偏食,可能會有不同的營養素缺乏的問題。比如因為缺乏膳食纖維而便祕,因為缺乏蛋白質而不長肌肉及免疫球蛋白的不足等等。

3.只吃零食或喝奶的挑偏食
孩子完全不吃正餐只願意吃零食、點心、甚至含糖飲料,或是無法脫離嬰兒期,只願意喝母奶或配方奶度日。看起來體重跟身高似乎都正常,甚至還有些過重或肥胖的問題,其實也是嚴重的營養不均衡問題。

應該怎麼處理挑偏食的寶貝呢?
專業的兒童腸胃營養科醫師能夠跟父母會談,首先需要評估孩子的成長,包括體重、身高、頭圍等是否符合標準,然後深入了解孩子的挑偏食型態,以便於針對不同氣質及體格的孩子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為什麼需要兒科專家先做評估呢?因為我們必須找出可能造成挑偏食的原因,可能是潛在的生理疾病,也可能是心理因素無法突破,甚或是親子之間的教養方式等等。我們應該會請父母或照顧者紀錄至少3-7天的寶寶飲食內容,最好能夠包括平日跟假日,因為在幼兒園或學校的平日、以及跟家人在一起的假日,生活型態會有很大的不同。然後就可以會同專業的營養師做營養諮詢,希望能夠估計寶寶每天攝取的熱量夠不夠?是否特別欠缺某些方面的營養素?如果需要配合檢驗抽血的結果來調整飲食,也能夠有比較客觀的依據。

對於挑偏食的照顧者的重點叮嚀
1. 營造愉快的用餐時間和環境,請鼓勵但是切勿強迫您的寶貝進食,這只會適得其反。

2. 大人必須跟寶貝一起用餐,建立儀式感,讓孩子知道這是非常重要的親子時間。

3. 三餐儘可能定時定量,先從少量的能接受的食物種類開始,漸漸增加份量及種類。

4. 同樣的食材可以換個作法及外觀,可能會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5.  千萬別因為孩子不吃正餐,就允許他吃點心零食、靠喝奶度日,大人必需自己守住原則不可心軟。

6. 睡眠時間也要定時,寶貝的生活作息若很紊亂,相對也影響到用餐時間。

(本文出自《新肝寶貝》66期,由「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授權轉載)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