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美國布希總統,為了是否繼續支持一項名為「胚胎幹細胞」的醫學研究而左右為難。雖然布希終究採取了中庸之道,下達有條件支持「胚胎幹細胞」研究經費補助的命令,但依舊讓贊成與反對此項科學研究的兩方,都不滿意。想必有不少人存有這樣的疑問:究竟什麼是幹細胞研究?為什麼會引起科學界、輿論界一片沸沸揚揚的討論之聲呢?難道,沒有其他較不受爭議的取代方式嗎?
「其實,還是有的!」再生緣生物科技中心執行長劉享朗醫師表示,現今台灣正日漸流行的新生兒臍帶血保存觀念,就是較不具道德倫理爭議,且能兼顧未來醫學發展可能性,為現階段疾病找出治療方法的折衷途徑。
劉享朗醫師指出,雖然人類胚胎幹細胞的技術已發展成功,且具有無限的應用潛力,然因牽涉人類胚胎的利用,不免涉及「是否有權力藉由發展生物科技之名,扼殺其他人類的生命?」之類的道德倫理觀點(有人認為,完整的受精卵即已是生命體),而為反對者所大加撻伐。「但在
新生兒的臍帶血中所存在的大量造血幹細胞,卻是現階段最容易取得,且質、量最優的多能性幹細胞。」他進一步說道,隨寶寶出生後一同被排出子宮的胎盤與臍帶中,能抽取到純淨、未受藥物、病毒、環境污染的血液,而其中所含的造血幹細胞由於未分化完全,相較由成人骨髓中所取得者,有更強的細胞新生能力。「想想看,這麼珍貴、純淨的臍帶血,以往卻在分娩後被棄置,真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啊!」劉享朗一臉惋惜地說著。如今「保存臍帶血」的觀念,經由媒體與醫學界的報導、呼籲,漸次深植人心,這個「棄珍寶如敝履」的遺憾也將愈來愈少。
臍帶血的臨床應用已有十年以上的歷史,且範圍相當地廣泛。目前,主要用於血液惡性病、先天性代謝缺陷、免疫缺損之病變,以及恢復因放射線或化學治療而受傷害的骨髓功能;國內最有名的例子即是黏多醣寶寶林伯熾,移植臍帶血內造血幹細胞以重建造血機能,再生可代謝的黏多醣酵素。劉享朗指出,目前全球的相關單位,正研究如何使造血幹細胞轉變成神經、骨頭等其他系統的幹細胞,及回復成更早期、功能更強的幹細胞;隨著生物醫療科技的日益突破,臍帶血幹細胞未來的應用範圍將更為廣闊,如:巴金森氏症、糖尿病、中風、心臟病、脊髓傷害……等的醫治,都可能實現。
◇ 本文由
再生緣生物科技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