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遺憾~認識兒童自殺前兆

  近幾年來,社會新聞中自殺年齡有普遍低齡化的趨勢。根據專家研究,有自殺傾向的兒童,在情緒、思考、行為等各方面都有一些特徵,而這些小病人的問題也多數跟家庭環境與在校人際關系有關。只要爸媽及老師若能有多些警覺,並予以適當的輔導,就可以避免遺憾的發生。
  例如:在情緒表現上,有自殺傾向的兒童覺得生活無聊乏味,常常悶悶不樂;或常抱怨自己比不上別人,討厭自己;或是情緒變化大,常為一些事情陷入低潮,對別人的批評耿耿於懷,容易因小事心情不好... 不過雖然自殺的兒童多半不快樂,但也有看來很開朗的兒童自殺,因為他們情緒穩定度與自我價值感較低,很需要周圍的親友給予他們關懷,引導他們看見生命的積極意義。

  近幾年來,社會新聞中自殺年齡有普遍低齡化的趨勢,這樣的現象也促使兒童心理衛生再度成為社會關心的焦點。根據專家研究,有自殺傾向的兒童,在情緒、思考、行為等各方面都有一些特徵,而這些小病人的問題也多數跟家庭環境與在校人際關系有關。只要爸媽及老師若能有多些警覺,其實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情緒表現
 1. 經常不快樂,覺得生活無聊乏味,常常悶悶不樂。
 2. 常常抱怨自己不如人,比不上別人,是個失敗者,討厭自己。
 3. 有罪惡感或自責(例如:我對不起爸爸媽媽,他們賺錢很辛苦,可是我成績總是很差,讓他們丟臉)。
 4. 絕望感,對未來不抱希望,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成,沒有前途。
 5. 衝動,做事常不考慮後果就去做。
 6. 情緒變化很大,經常為一些事情陷入低潮狀態;對別人的批評耿耿於懷,容易因小事心情不好。

  雖然自殺的兒童多半不快樂,但也有看來很開朗的兒童自殺,重點是情緒穩定度與自我價值感比較低,很需要周圍的親友給予他們關懷,引導他們看見生命的積極意義。

自我生命力
  通常人會有一種求生的驅動力,當面對絕境的時刻,也會想辦法讓自己生存下來。但是這些孩子脆弱的自我結構在面對批評、失望、挫折或壓力時,沒辦法結合內在生命力來製造轉機、逢凶化吉。你會發現,他們會自己對自己落井下石,陷入更深的絕望當中,讓情緒惡化到無法收拾。

思想特質
 1. 二分兩極法
  這樣的孩子容易把世界劃分成兩大部分:
    好<──>壞
    愛<──>恨
    白<──>黑
   成功<──>失敗
   接受<──>不接受
   值得<──>毫無價值
  被喜歡<──>被排斥
   友善<──>敵意

  因此遇到事情時,孩子會用兩極的想法來分析理解周圍的人、事、物。例如:「老師責備我,他不再喜歡我了。我不夠好,不值得他疼愛。」這種二分法造成極端的想法和反應,也容易引發極端的行為。

 2. 荒謬誇大法
  「總是、一直、全部、從來沒有、永遠、永遠不會……」這樣的誇大想法,造成孩子不給自己機會,也看不見可能的例外和改變的機緣。像是「同學都不喜歡我,我永遠不可能交到什麼好朋友了。」

 3. 悲觀
  這樣的孩子通常對事情抱著悲觀的想法,也攔阻了他們感受快樂的能力。

 4. 僵直不變通
  他們的思考內容和方式通常沒有什麼彈性,不願意改變,也認為自己「不能改變」。例如「我生來就是這樣子,不能改了。」「事情就是這樣,你只不過是在安慰我而已,我不想聽下去了」。

 5. 死亡興趣
  孩子很可能會表達出對死亡的好奇。通常在周圍有人亡故或天災人禍之後,一般人也會對死亡產生一些想法與探尋的好奇心,不過通常會隨時間消褪。而這些孩子平時就會去看一些跟生死有關的書報雜誌等,或是私下問別人相關的話題,然後又裝做若無其事來掩飾,這都是需要注意的!

  這些孩子在對生死問題仍懵懂的階段,就選擇了結束生命,教人痛心與不捨。不過事情的發生通常會有徵兆,爸媽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幫助孩子打開心中的結,就可以避免遺憾的發生。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