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被欺負的小班孩子保護自己

小立剛上幼稚園,從小就很內向的他,經常告訴媽媽︰「同學都打我。」要不然就是哭訴︰「我做好的勞作被同學弄壞了。」媽媽總是花費好大力氣安撫小立,而爸爸聽了,卻很生氣,責怪小立太老實,碰到問題只會找媽媽,不像個男子漢。媽媽不希望小立學會反擊,但如何才能讓他保護自己呢?

多讓他接觸外界環境
通常孩子表現得較為內向、退縮,大致有下列幾種情形︰

1. 孩子社會化的過程
這種情形可能是社會化初期所表現出的一種行為。孩子從三歲開始,慢慢會接觸到家庭以外的範圍,逐漸社會化,當他碰到不熟悉的環境或陌生人,都會有這種情形,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是很常見的,父母不必過於操心緊張。

2. 孩子成長過程中太被保護
與父母的管教方式有關,過分的溺愛或保護孩子,凡事出面替他解決,使孩子無法學習處理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問題,不能獨力應付外面的環境。有些父母的要求比較高,常給孩子很多的限制,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這樣,孩子怕挨罵,凡事都不敢動,在家拘謹慣了,出外依然如此,就容易受人欺負了。

3. 孩子缺乏社交的機會
有些父母平日不太與人往來,孩子失去模仿的對象,也會因此不知道如何與別的玩伴相處。

4 .孩子缺乏與友伴相處的機會
這可能是排行的關係。第一個孩子或獨子,因為沒有其他的兄弟姊妹作伴,一旦與其他孩子相處時,會較為內向、羞怯。

協助孩子從困難中學習
孩子受人欺負時,父母的反應不外是︰(1)告訴孩子「不要打架,也不要還手,才是好孩子」;(2)告訴孩子「有人打你,不要還手,去告訴老師好了」;(3)父母出面替孩子解決或拜訪對方的父母;(4)教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這幾種方式中,以第四種處理方式較為恰當。

孩子在團體中,大都能和睦相處,但難免會發生爭吵。報告老師或由父母出面,也許一時能解決問題,但對孩子而言,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孩子很難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當他在外受人欺負,父母可以告訴他︰「為了保護自己,必須要反抗,使別人不再欺負他,但是絕不能先欺負別人,因為打了別人,別人也會痛。」從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就可以知道在必要時應該反抗,來保護自己。

平日父母在管教的態度上,要怎樣注意呢?該嚴的時候還是要嚴,但也要注意讓孩子有出外活動的機會。到了三、四歲以後要多鼓勵他和別的孩子玩,從活動、遊戲中去學習怎樣和人相處。

幼稚園或托兒所裡孩子發生爭吵時,老師要公平處理,犯了錯的孩子要及時處罰,並且跟他說明處罰的原因。處罰孩子以後,老師還要能在適當的時候鼓勵他,以免孩子在班上被孤立、被排斥,傷了他的自尊心。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