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要多用鼓勵替代責罰,孩子才能更好,但是禹平的爸爸卻不相信這一套,因為每當爸爸鼓勵禹平,誇他好乖,畫圖畫得真棒時,他卻硬是拿一枝筆把整張紙塗得亂七八糟,令人生氣。爸爸總是不明白,為什麼禹平對別人的讚美老是負面反應呢?
管教要堅守原則通常我們希望孩子做到某些好的行為,就得用鼓勵的方式;不希望他有某些不好的行為,就用責罰來去除。孩子都喜歡別人讚美,所以,鼓勵的效果往往比較大。多用鼓勵,父母和孩子的情緒都會較為平靜,對家庭的氣氛也有良好的影響。
父母讚賞孩子時,一定要明確地告訴他,他的哪一項行為受到讚賞,讓他很清楚地知道︰「在什麼時候他的哪一項行為」受到鼓勵,這樣才會強化孩子的好行為。只稱讚他「你真乖」或「很聽話」,對孩子而言,並沒有很明確的意義。
有時孩子犯了錯,父母就用鼓勵或轉移的方式。但是有些孩子很狡黠,往往以敲詐、要挾來達到他的要求。當父母軟硬兼施都沒有辦法時,只好打他,這樣,他反倒是會乖上一陣子。發生這種「孩子操縱父母」的「後果」時,必有「前因」。父母在運用鼓勵、責罰的方式時若不適當,會給孩子一些錯誤的觀念或印象,跟著就有了錯誤的行為。如果父母在鼓勵或責罰孩子時,能堅守自己的原則,讓孩子知道「無機可乘」,就比較能防患於未然。
在孩子「討價還價」的過程裡他可能會哭鬧,但是父母若答應讓步,沒有原則的話,將來的問題可能更多,所以堅持原則是很重要的。
父母應避免弱點被利用孩子要挾父母時,父母可以試著注意一下他常以哪一點來要挾自己,事先知道自己的弱點,避免讓孩子以此來要挾。例如︰孩子常以「你不……,我就不吃飯」、「我要告訴阿媽」等來威脅。這很可能是他從過去的經驗裡,知道媽媽很怕他不吃飯或是可以向阿媽打「小報告」。所以,父母要讓他知道「媽媽(爸爸)並不怕他的要挾」。
1.不要無形中強化了孩子哭鬧的行為父母在無意間對孩子行為的反應,有時也可能會對孩子的行為造成增強的作用,例如︰孩子平常很安靜,但只要他一哭鬧,父母就特別注意他,結果是「哭」這個行為之後,就有了「父母的注意」這個原本沒有想到的「鼓勵」。所以,父母要注意孩子在某項行為之後得到的是什麼東西,是不是父母自己的反應強化了孩子的行為。
2.人前人後的態度要一致有些父母可能會受到情緒、突發事件或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導致不能堅守原則。例如︰家裡來了客人或有長輩一起居住時,「漏洞」就可能由此產生。當客人來時,孩子常藉機吵鬧,甚至比平時鬧得更兇,許多母親礙於情面,只好軟化答應他的要求,這樣孩子就學會「利用」父母的弱點了。所以,不要讓孩子不正當的要挾有得逞的機會,孩子如果做錯了事,父母最好停下手邊的事來處理。
遇到客人來家孩子哭鬧的情形時,不妨把孩子誘導到其他的方向,或帶他到另一個房間,提醒他過去曾有的這種經驗,例如︰上次去別人家時,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如果他還是哭鬧,可以把他單獨留在房間內一會兒,再讓他出來,當然,時間不要太久。或者父母和孩子先立個協定,例如︰事先告訴他︰「晚上爸爸媽媽和客人談事情時,你如果自己乖乖地玩,就可以表演一齣木偶戲給大家看,好不好?」當客人來家時,孩子沒有受到注意,那麼,等會兒大家會完全地注意他。也就是選一個適合孩子而又合理的方式,讓他有表現自己的機會。
職業婦女的家庭,孩子往往不是一個人帶,雖然自己堅持原則,但是交給別人時,也會破壞一致的原則。例如︰孩子要求媽媽買一樣東西,媽媽不買,他可能就會說︰「我告訴阿媽,要阿媽買。」這時候,就要先和婆婆協調,採取一致的立場,避免孩子投機。
職業婦女只要在下班後帶孩子的那段時間裏,能堅守管教的一些原則,對孩子還是很有效。然後,再把這些原則運用到其他的場合,例如︰常到幼稚園裡去和老師談談,以便知道彼此如何配合。
莫憑一時衝動來處理事情在實際生活裏,有時一定要適度的責罰孩子。只是父母千萬不要憑一時的情緒衝動來處理。處罰孩子的方式很多,較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把痛苦加諸孩子的身上,例如︰打罵等;另一種,是把經常給孩子的事物移走或取走,例如︰平日對孩子微笑,若他做錯了事,就收起笑臉。一般都認為第二種比較好;第一種處罰方式很可能造成孩子對某種事物害怕或厭惡,例如︰他不吃飯就打他,很可能會使他更討厭吃飯,甚至以其他的行為如欺騙、說謊等來逃避責罰,或者會使孩子模仿父母的侵略行為,他會認為「等我有一天比較有力氣時,我就可以用打的方式要別人順從我」。
人的情緒有時難免會無法控制,家中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管教方式。但是,不論處罰的方法為何,應該要孩子了解︰雖然處罰他,也是為了愛他,並且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行為的原則(怎樣是對的、怎樣是錯的),以及他被責罰的原因。讓他慢慢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進而學習自制,幫助他將來適應社會上的生活。
管教態度一致父親或母親管教幼兒時,其他的人千萬不要再在當場責罵孩子。如果管教方式互異,也不要在幼兒面前爭辯。平日父母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管教。
職業婦女別感到歉疚職業婦女不能整天和孩子在一起,該怎麼辦呢?最近美國有項研究調查,分析職業婦女和家庭主婦對孩子的影響。調查結果發現照顧孩子有三種的型態︰
(1)直接的注意--母親直接和幼兒在一起,陪他玩、講故事等。
(2)間接的注意--全家人在一起聊天,母親偶爾和孩子講講話。
(3)有效地在一旁--母親不直接和孩子在一起,但是孩子有需要時,他可以找得到母親。
第二、三種型態的照顧,家庭主婦當然較職業婦女多,第一種型態的照顧則職業婦女和家庭主婦的角色和功能幾乎可以說是一樣的;但是,以對孩子行為的影響來說,最大的是第一種型態。所以,職業婦女只要每天抽出時間專心地和孩子在一起玩,給予直接的注意,那麼,她的功能是和家庭主婦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