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的功與過,爸爸媽媽一定要知道!
更新 : 2020-09-08
男性龜頭前的一圈皮,我們泌尿科醫師稱之為包皮。
嬰幼兒的陰莖彷彿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龜頭藏在包皮內,隨著年齡的增長,再逐漸顯露到外面來,這個開花顯露的過程,其速度卻因人而異。歐美和台灣研究的結果差不多,在新生兒約有4%,可以輕易地將包皮褪下露出龜頭來,到半歲則有20%,到3歲則有90%。
既然所有的新生兒的龜頭都被包皮包住,為什麼要在出生後就要讓小寶寶挨上一刀呢?包皮也像闌尾(俗稱盲腸)一般,是上帝不小心多做的莫名其妙的東西嗎?新生兒的包皮環切術是否需要施行,在美國大約每隔五年就會掀起一番大論戰。護衛包皮之人士提出種種數據來保衛嬰兒的人權與「包皮割除決定權」,另一些人(包含醫師和家長)看到包皮就好像看到仇人似的,勢必除之而後快。包皮到底有何益處與壞處,且看以下細分明。
包住龜頭的這一圈皮有許多好處:第一、它可以保護龜頭,減少受傷。
三十年前小朋友穿的褲子有鐵拉鍊,一不小心會夾到陰莖,還好只夾到包皮,沒有夾到要緊的龜頭。嬰兒的龜頭是紅潤的,它在略為潮濕的環境下比較健康。太早顯露出來,和空氣接觸後會變得乾躁,容易受傷。現在的小寶貝是包紙尿布長大的,不管多麼常換尿布,小雞雞仍會泡到尿液,而尿液中的阿摩尼亞會刺激龜頭。其次尿布乾的時候也會磨擦龜頭,造成物理性傷害。
恩主公醫院的泌尿科最近做了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台灣男童的尿道周徑平均為12毫米,比美國男童大了2到4毫米。雖然台灣成人的陰莖比美國人略小了一點,但是在尿道口的大小上扳回了一城。這個差異最明顯的反應在小便的速度上。在美國因尿流速慢、尿道口太小而需施行尿道口切開術者並不少,而且清一色都是做過新生兒包皮環切術的幼兒。在台灣則沒見過幼兒需要做尿道口切開術者,這和我們很少做新生兒包皮環切術有關吧!
包皮是一塊極富彈性、伸展性,且不長毛的皮,所以它有許多用途。
電視公益廣告中「不要做被火紋身的小孩」,提醒大家預防燙傷的發生。男童比較頑皮,容易被燙到,萬一需要修補,包皮就是最好的選擇。一歲的男童包皮伸展開來有4×2公分,經加工後可以覆蓋超過8×4公分以上的面積。在某些大醫院,包皮環切術後的那一塊皮會被收回去做「皮包」,經過組織培養後可以放大二萬倍形成一大片皮用來包覆傷口。
在泌尿科包皮最大的用途是用來做成新尿道,特別是用於尿道下裂的矯正術。包皮可分為內側的粉紅面和外側的棕色面,粉紅面細嫩、耐溼,是做尿道的上好材料。其他部位的皮雖然也有用來做尿道,卻可能會長毛,或者不耐潮濕,所以略遜一籌。因此泌尿科醫師總是再三呼籲:割包皮前請確定幼兒沒有尿道下裂,以免影響將來的治療。父母怎麼知道自己的小寶貝有無尿道下裂?DIY一下:小寶貝的包皮有360度環繞住龜頭嗎?如果新生兒沒有割過包皮,龜頭卻輕易可以露出來,極可能有尿道下裂,趕快就近求教泌尿科醫師。人太早出名,花太早開,龜頭太早露,總是不好的。
※資料來源:楊緒棣醫師——台安婦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