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已經在手上的兒童發展的書籍中,熟見皮亞傑這個名字,或是有些時候,和幼稚園老師討論孩子的學習狀況時,老師也會偶爾提起「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皮亞傑到底是怎麼看孩子的?
也許,你已經在手上的兒童發展的書籍中,熟見皮亞傑這個名字,或是有些時候,和幼稚園老師討論孩子的學習狀況時,老師也會偶爾提起「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尤其,參加一些課程講座、或是為孩子挑選學習教材時,還會特別提及「根據皮亞傑的理論…」。目前,以「皮亞傑」做為標榜教學特色的幼稚園並不多,但這個人以及他的說法理論,卻似乎流竄在教育的情境之中,是許多老師對待孩子、教學課程設計時的重要指標。那麼,皮亞傑到底是怎麼看孩子的?
皮亞傑的發現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雖然已經讓許多現代最新研究與討論給修正,但這樣一個學說,在心理學界、教育界仍為人所津津樂道,被視為重要的基礎。當大多數人相信,人的一舉一動完全可以被制約、操縱世代中,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提出之後,將孩子可以主動進行思考、認知的主體性給捍衛了下來。
所謂的認知過程,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接受到外來的刺激、訊息之後,如何將訊息傳達給自己的大腦,大腦如何解釋並且做適當回應的歷程。換句話說,認知一件事或物的過程,必須經過許多道關卡,詮釋進入的刺激訊息,並對行為產生影響。從觀察自己的孩子一連串所做所為,皮亞傑發現,孩子其實也有思考能力,有自我意識,正透過孩子自己的感官和大腦,進行認識世界的任務。而隨著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這項能力也逐漸發展,像是從剛出生只能就所見所聞所感來了解具體事物,到開始發現不同角度觀點會造成不同的視野、東西不見不代表不存在,接著孩子慢慢會想過去的事、未來的可能性,接下來漸漸能夠理解前因後果、能明白越來越多深刻概念,還會幻想不存在的故事、會抽象的跳躍與創造思考、會用某些事理的通則解釋某些狀況。這一連串的能力發展,導致不同階段的孩子對身邊事物會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並進一步影響他的行為、應對,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
怎麼用「皮亞傑」教孩子?
就教學的情境而言,孩子的認知能力,也大多決定了他可以理解、可以懂得的知識程度在哪裡,老師們因而必須依據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提供適合的教材與說明,讓小朋友們能夠消化吸收,然後應用,也才不會對著小小孩說些玄妙的道理,或是對著大孩子一再描述他已經知道的狀況。同時,在皮亞傑理論中,孩子是被鼓勵多多嘗試、探索的,因為孩子正是他自己腹中知識的主人!
當然,沒有一種學說是完美至極的,這一套認知發展論也一再受人質疑抨擊,目前也產生所謂的新皮亞傑學派,補充許多原來理論中不足之處。但是,重要的觀點在於,教學者必須將學習者看待為一重要思考個體,有自主性、並有他自己解釋事理的方式。提醒爸媽,不論是在評斷老師教學、為孩子挑選學習材料、或是自己進行指導之前,先作作功課吧:你的孩子,目前的思考能力進展到了哪裡?這些知識、這些學習,他真的能夠接受嗎?或者,該怎麼說他可以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