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也懂我的心

當寶寶懂得覺察不同情境語情緒的關聯,親子關係將更加貼近。

  睡前,我都會說毛毛蟲故事給亞亞聽,每回說完,總會給彼此一個輕輕、暖暖的擁抱。我想,我們都很喜歡這樣的感覺。最近,兩歲多的亞亞,顯得很容易發怒,常不順意就生氣地哭鬧不停,我便拉他到身邊,說毛毛蟲故事給他聽。

  這天,我覺得很沮喪,我想我看起來一定是很沒精打采吧!到了說故事時間,坐在床邊,不知過了多久,衣角被扯動著,亞亞靠過來說:「媽咪,不哭喔,我講故事給你聽!有一隻毛毛蟲...」突然間,亞亞長大了,這樣體貼;看得出我的難過,還說故事給我聽、安慰我,讓我的心頭甜甜的。

察言觀色有一套
  一歲以前,從寶寶的表情和行為反應,可以觀察到他的情緒發展還不是很成熟,且多是比較基本的,如:喜愛、快樂、生氣、難過以及害怕。但若仔細觀察兩歲以後的孩子將發現,他們進展神速,能分辨較為複雜的情緒,像是興奮、嫉妒、悲傷和害羞等等。到了兩歲半,孩子甚至已有能力簡單敘述自己或別人情緒產生的原因及後果。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生活的許多面向中學習「自己來」。他對許多事物很好奇,卻還沒有十足把握,他想能控制做好一些事,卻也飽嚐挫折。此時,孩子的感受會越來越多樣且複雜,卻常常說不清、講不明;他喜歡堅持用自己的策略解決問題,不成功時,又誇大地哭鬧,甚至踢腳、甩手、摔東西,激烈地宣洩情緒。或許在大人眼中,寶寶的這些舉動很笨拙胡鬧,但這是培養獨立的掙扎過程,也可能正反映著父母平常互相對待的模式。事實上,孩子是透過「社會參照」-- 也就是先看看爸媽如何反應-- 來學習自己該如何面對新的情況和刺激及如何建立關係,情緒方面亦然。通常,寶寶會藉由周遭人的表情,像是媽媽的笑容或皺眉,來幫助他衡量自己的反應該是害怕或高興。如果大人總是用嘲弄、生氣對待孩子或夫妻間的挫折和需要,孩子也就傾向以這樣的態度面對其他人。

體貼入微的開心果
  另一方面,這時的小小孩開始會主動嘗試安撫身邊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像是拍拍、抱抱或親親他們,還會拉著又大又溫暖的毯子,給為病痛難過的大人。如果爸媽常常因他掀起上衣露出肚臍的模樣而哈哈大笑,寶寶就很可能在看見哥哥哭時,做出同樣露肚臍的動作,想逗哥哥笑。換句話說,孩子開始懂得並察覺,不同的情境會引起或改變不同的情緒;同時隨著持續累積增長的經驗及認知能力,會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解讀、回應。

  別以為孩子小,感受不到大人的心情糟!這是讓寶寶真正體驗和學習「心情」的時候。不妨在遇見不同狀況、處理不同經驗時,和孩子一起聊聊自己的心情,說說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談談別人可能會是怎樣的感受;不論喜或怒,哀或樂,正面的或負面的。當我們和寶寶對他人對自己的情緒,都保持敏銳的理解和感受力,彼此的心將會格外貼近。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