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遊戲,在大人看來,只是「兒戲」,但是一場場的兒戲,卻透露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你是否能洞悉?
常聽到大人以羨慕的口吻說:「小孩子最快樂了,整天無憂無慮地就是玩。」「真情」是否如此呢?
遊戲反映孩子對外界的觀察與學習幾個三、四歲的孩子在扮家家酒,其中一個小女孩,突然對另一個孩子說:「你閉嘴!」
一旁的老師馬上回應:「這句話不好聽!」
沒想到,有個小男孩卻理直氣壯地接著說:「我媽媽也是叫我閉嘴。」
言下之意,似乎是媽媽講過的話,小孩子就可以使用。就像許多罵人的話,一旦從大人嘴裡迸出來,孩子就可以一一拷貝,在許多場合出其不意地播放出來,而大人只有目瞪口呆的份。
不少小男生,也老喜歡演蹺著腿、抽香菸、看報紙的爸爸,或動不動就比出「黃飛鴻」拳打腳踢、氣蓋山河的架勢。這些言行舉止並沒有經過排練,卻非常純熟自然地表現出來。
所以,孩子在遊戲中所說的話及所作的活動,大人若能仔細觀察,就能洞察孩子所觀察、學習到的種種言行,以及他們內心的想法。
遊戲反映孩子的思考特徵遊戲場裡,一個五歲多的小男生,對另一個年紀相仿的小男生說:「你一萬歲!」
被說的小男生認為對方是罵他,就大拳一揮,害同伴也遭池魚之殃。
或許這樣的事,在大人的眼裡,根本微不足道,但孩子卻很在乎。有意思的是,被揍的孩子竟然知道,對方是因為不喜歡別人說他老而生氣。可見,孩子有孩子的思考特徵,大人有時很難懂。
又有一次,幾個孩子一起用積木建構城堡,有個小男生興奮地一面編著故事,說城堡中有個大巨人,他如何烤香腸,又如何被火燒到屁股——才說到這兒,一個小女生忽然出手打了說故事的男生一下,「討厭!不要說『屁股』啦!」
這些年幼、衝動、自我中心的孩子,對事物的詮釋及反應令人發笑。不過,從中大人倒可觀察到孩子的思考特徵,及瞭解孩子間會產生衝突的原因;必要時可以抓住機會,和孩子討論,並示範或進行練習,來修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遊戲透露孩子的心情有個兩歲多的孩子正為了要去看醫生而害怕,他緊緊抱著布娃娃說:「別怕!我會保護你。」
有個很想念媽媽的三歲孩子,拿著玩具電話,絮絮地跟媽媽說著話。
一個與小弟弟爭寵的三歲多小老大姊,狠狠地揍了白雪公主裡的壞皇后,及七隻小羊裡的大野狼,來發洩不滿的情緒。
雖然有些學者,如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問題應回到真實的世界來處理;也就是說,不管遇到挫折或衝突,只有面對問題加以處理,才是最根本的辦法。
話雖不錯,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除了面對問題之外,有些問題還需要時機或時間去調適。而透過遊戲,孩子正可以緩衝或紓解他的情緒。家長呢,也可以藉觀察孩子的遊戲,來多多瞭解孩子。
以孩子怕看醫生的例子來說,父母常以為,已經給了孩子足夠的心理支持,且孩子看來似乎也已接受「有病就要看醫生」的事實;然而,經由遊戲,父母便可察覺,孩子其實一時仍無法克服內心的恐懼,可是在遊戲中孩子卻自我教導,讓自己去經歷看病的過程與情緒。這樣,孩子多少能紓解害怕的情緒,所以,遊戲也是孩子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再以孩子想念媽媽的事來說,這是幼兒園新學年開始時必會面臨,也是園所與父母必須克服的棘手問題;只是要幫助幼兒瞭解及接受必須離開媽媽的事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做到。此時,一個只是哭而無心從事任何活動的幼兒,和一個藉打玩具電話來抒發思念媽媽之情的幼兒相比較,後者是「成熟」多了。
至於三歲多小老大姊的手足相嫉問題,則是老師在小朋友的扮演遊戲中觀察到後,家長才知道的。可見,仔細觀察年幼、不善表達的幼兒的扮演遊戲,有助於瞭解孩子。
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不過,這並不是說,要家長一看到孩子玩遊戲,就要放下手上工作,跑去探查孩子玩什麼、怎麼玩,而是希望:家長能真正瞭解,「遊戲」對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有其重要性,因此,當機會來臨時,就多看多聽一會兒;必要時,更可適時加入孩子的遊戲,加以引導、示範;或者幫助孩子將遊戲延續下去,讓孩子將心中的情緒充分發抒出來,或學到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能真正「在遊戲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