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從小就有條有理,但有些孩子卻常常忘東忘西,不是忘了把外套帶回家,就是丟了水壺,還有些孩子不會整理東西,隨手亂放,家裡經常一片混亂,常常得幫他找東西。孩子迷糊的個性,上了小學怎麼辦?
問題放大鏡
大班的晴晴媽媽常在聯絡簿上請老師叮嚀孩子要記得把外套、課本或餐袋帶回家,媽媽說:「雖然我天天都提醒她,她總是會忘,該如何是好?」
根據老師的觀察,爸爸早上送晴晴到學校,總是幫她把外套掛好、水壺餐袋都放好後才去上班,晴晴對於自己的東西似乎沒什麼感覺,就算掉了好像也無所謂,有幾次老師撿到東西問:「這是誰的?」沒有人回答,後來發現其實是晴晴的。
小東的媽媽說,他總迷迷糊糊、懶懶散散的,常常忘東忘西,偏偏爸爸很有條理,簡直無法忍受小東的行為。每次出門總要我東叮嚀西催促的,真的很讓人生氣,家裡的玩具丟的到處都是,有時真恨不得把他的玩具全部掃進垃圾桶,到底該如何幫他糾正這個壞毛病?
愛的叮嚀
這個階段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事物吸引而分心,大部分孩子的迷糊往往和成人的教養方式有關。
‧清楚說明,示範教導
孩子對於做事的順序和方法還在掌握中,如果大人只是交代︰「把玩具收好﹗」不如明確地告訴他︰「把玩具分類放進箱子裏。」有的父母個性較急,常一口氣交代孩子做好幾件事,孩子沒辦法同時記住,萬一漏了某一項,爸媽可能又會說︰「你看你,我不是說…嗎?」這樣一來,孩子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反而阻礙了學習。
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孩子一對一地針對問題來討論,例如︰「我們來想想怎麼收拾這些玩具比較好?」然後,準備幾個收納箱,示範給他看,這樣,不但讓孩子有自己思考、操作的機會,也讓他感覺到我們重視這些事,希望他能知道並且用心去做。
‧給孩子參與學習的機會
孩子若凡事都有大人代勞,缺乏自己動手練習的機會,等到要孩子自己動手的時候,當然做不好了;另外,如果家裏常呈現一片混亂的景象,大人隨手擱放、常嚷著找不到東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很容易迷糊喔!爸媽可以透過全家一起參與家事工作,增進孩子的責任感,例如︰每個週末,全家一起進行家庭整理時間,請孩子把圖畫書或玩具收進箱子排整齊、幫忙用小掃把清理遊戲區、媽媽在摺衣服的時候,幫忙摺毛巾…等。一起完成後,可以下盤棋或喝下午茶,讓孩子對家中人、事、物負責的態度,他也會比較珍惜並好好保管自己擁有的東西。
‧讓孩子從經驗中記取教訓
很多爸媽雖一再叮嚀,孩子還是丟三落四,因擔心孩子不慎遺失或遺忘東西會影響生活,所以很快補充不足或儘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樣固然能顧全孩子的需要,卻無法讓他體驗因遺失所造成的不便,養成「東西不見了,只要找爸媽再要一個就好」的態度。
讓孩子自己承擔遺失的後果並負起責任,孩子處理事物的態度雖無法於短時間內改變,您不妨重新建立他對自己所屬物品的審慎態度,例如:幫孩子將所屬物品留下記號或特徵,如寫上姓名或貼標籤;教孩子養成清點物品的習慣,如把帶出去的東西,要求孩子返家前要清點帶回;儘量不要讓孩子帶太多東西外出,以免造成清點或遺失的困擾;當孩子不慎遺失或遺忘物品,父母不必急著補充或責罵,讓他親身體會所造成的不便,如忘了帶水壺回家,隔天請他自己到學校清洗並裝水。
「看管好」、「整理好」自己物品的生活能力,都是從小必須培養的,爸媽必須關照、提醒孩子該留心的事物,給予明確地指示,讓孩子養成習慣。爸媽可以用獎勵的方式,忽視孩子的小差錯,當他記得把物品帶回家或主動收拾時,馬上給他適當的獎勵或稱讚,告訴他︰「你好棒都不需要媽媽提醒,就記得把東西帶回來,還會把書包放好,真是長大了﹗」這樣,孩子因心情和感官上感到愉快,自然會朝著父母鼓勵的方向去做。
迷糊的情況上小學後是否會變本加厲,這點倒無須過度擔心,因為上小學是另一個起點,孩子有了新的自我概念,可以透過「家庭聯絡簿」來幫助孩子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另一方面,建議您不妨多用孩子的角度考慮,做善意安排(例如:將彩色筆、美勞用具等放在一個提袋中,不必分開拎著,以免遺漏),如此一來就能減少「不良記錄」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