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變安撫】0~3歲孩子,需要爸媽關心什麼?

當災變發生時,小小孩可能會出現下面的行為反應或情緒,爸媽需要保持敏銳度,多觀察,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及安撫,才能幫助孩子早日回到正常的狀態。

當災變發生時,小小孩可能會出現下面的行為反應或情緒,爸媽需要保持敏銳度,多觀察,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及安撫,才能幫助孩子早日回到正常的狀態。

生活節奏改變
小小孩通常是透過家人間的生活秩序建立起穩定的生活節奏,但是家中的改變,連帶的也影響了孩子,如:飲食習慣、如廁訓練的中斷與錯亂……

您可以這麼做
孩子生活習性的驟然改變一定會增添許多麻煩,但爸媽切勿過分擔心,也不要急於扭轉或用責罰的手段來面對,只要盡量維持生活作息與飲食的規律性,例如:每天有固定的散步、吃飯、睡覺的時段,一旦能夠配合孩子的身心需求,孩子恢復原有的生活節奏,行為表現也會逐漸步入常軌。

睡眠品質惡化
很多孩子因為成人忙於善後,無法遵照原有的照顧方式,讓孩子的睡眠品質出現了極大的改變,入睡時間不定、半夜驚醒、睡眠不足哭鬧不休……

您可以這麼做
小小孩雖然還不懂災難的嚴重性,但是周遭大人所表現出的驚恐就足以威脅他;孩子一旦有強烈的情緒變化、心理壓力或不舒服時,往往會出現躁動不安、夜醒、夜驚等問題,運用搖醒、摟抱、束縛等方式通常都不易達到安撫效果,正確的做法是在一旁注意孩子的安全,等他安靜下來後(約10~20分鐘),再引導他繼續入睡即可。

出現退化行為
由於嬰幼兒的表達力有限,內心的衝擊往往很直接反應在行為的轉變上,最明顯的就是出現退化行為,如:重新要求吃奶嘴、大小便能力退步、吸手指……

您可以這麼做
0~3歲雖然是培養自理能力的關鍵期,但退化行為的出現是反應孩子內在感受的一種方式,是暫時且正常的。面對這些退步的表現,爸媽不要太擔心,只要多關注與保持耐心,在給孩子足夠安全感的前提下,把握住原有的訓練程序重新培養就可以了。

緊黏著人,害怕分離
在不安定的情境中,小小孩更是會用行動來表現他內心的需求,即使是短暫的分離也不能接受,顯得格外的黏膩……

您可以這麼做
嬰幼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依戀關係,是日後建立起對人的信賴感的重要來源。2歲前的孩子原本就容易黏人與害怕分離,在面對慌亂的災變或恢復期,孩子會強化這種心理慰藉的需求,所以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分離(暫時性的分離也應減少),要常擁抱孩子,並提供孩子額外的安撫,例如:多陪孩子一起遊戲、唱歌、說故事,並延長入睡前的床邊活動。

不適應新的托育關係
事故發生後,平日的托育者也可能面臨更換,孩子常因不能適應產生排斥,不喜歡與新照顧者接觸、分離時哭鬧不休、在新托育環境中落落寡歡……

您可以這麼做
0~3歲是孩子與照顧者建立起相互信賴關係的關鍵年齡,盡量不要輕易更換托育人選,如果不得已要適應新的托育環境時,爸媽要找個合適的固定保母,即使這段托育關係只是短期的,仍要謹慎。保母接受請託後,爸媽也要主動將孩子的個性、習慣或行為方式清楚告知。

對災害事件感到驚恐
由於認知理解上的限制,小小孩往往是運用直覺來接收外界片段的訊息,常會出現看見大人哭他也哭,被特定的影像或聲音所嚇哭……

您可以這麼做
小小孩對災變事件缺乏理解力,也無力保護自己,當暴露在這些未知或突如其來的變化(如:震動、巨響),會出現恐慌的反應,因此,爸媽要馬上抱住孩子,用肢體的溫暖來傳達關愛,讓孩子知道他是安全的。爸媽也要避免讓孩子過度接觸與災難有關的訊息或畫面,尤其是電視媒體中的悲戚畫面,會讓孩子情緒更加不穩定。

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的現象
幼兒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很容易使情緒變得十分敏感,猶如驚弓之鳥,急躁、愛哭、鬧情緒……

您可以這麼做
小小孩的情緒是最不容易被隱藏的,只要稍有異狀或有不舒服的感受,情緒的表達就非常直接,哭鬧是最典型的表現。這時,建議爸媽將孩子的注意力移轉到他有興趣的事物上;若情緒無法轉移,則可帶孩子到一個安靜的空間讓他盡情發洩情緒,爸媽耐心陪伴,並注意安全即可。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