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張立人︱整合醫學專家、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
澳洲國立大學一項研究指出,當新生兒來到世上時,周圍的人都會產生焦慮感,這焦慮感並不只發生在媽媽身上,新手爸爸同樣會感受到新生兒為家中帶來的轉變以及角色的轉換。
美國醫療文獻研究也指出,缺乏睡眠、育兒重擔,以及太太的產後憂鬱,都可能使新手爸爸疲於應付,導致每10個新手爸爸中,就有1個面臨初為人父的憂鬱症。
人夫→人父:角色轉換不良
張立人醫師指出,當寶寶出生後,爸爸需在短時間內轉換角色並提升親職能力,調適不順時,的確可能出現憂鬱相關症候群,包括心理上出現易怒、冷淡、疲累、缺乏活力、酒精及藥物濫用;身體方面出現消化差、胃口改變、腹瀉或便秘、頭痛、噁心、失眠等反應。
新手爸爸產後憂鬱的5大原因
相較於媽媽的產後憂鬱症多數在產後3個月內出現,張立人醫師表示,
爸爸的產後憂鬱通常來得較晚,在一年內都會發生。
國外研究指出,產後1個月內,爸爸的產後憂鬱症發生比例為13.6%;產後6個月內,發生比例為16.3%;產後12個月則為19.4%。由數字可看出,隨著寶寶月齡漸長、發生比例愈高,可能因為部分的照顧責任開始轉移到爸爸身上,例如:換尿布、餵食等工作,當壓力大量產生,憂鬱的情況也隨之出現。此外,新手爸爸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還有哪些呢?
原因1:工作+親職,雙重壓力調適不良
男性多半較少事先做功課、閱讀育兒書籍等資料,突然要當爸爸了,準備不足之下難免手忙腳亂;若剛好遇上孩子較難帶,如:過敏體質、易怒,會讓新手爸爸更挫折。有些爸爸害怕面對脆弱的小生命,還會將照顧寶寶的責任全推給太太、長輩或保母,抽離自己以逃避壓力。也有些爸爸開始酗酒、賭博、沉迷線上遊戲,甚至發展婚外情,可能都是角色調適困難的症狀。
此外,身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爸爸,肩負工作壓力之餘,還得思考寶寶出生後新增的各項必要開支,更是壓力倍增。若是年紀較輕的爸爸或是非預期懷孕,上述兩者的壓力則可能更大、需花更多時間調適。
原因2:情緒控制原就不好,雪上加霜
爸爸們容易壓抑情緒,當長期默默承受婚姻壓力,或本身原本就是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又不肯承認自己不擅長育兒,都可能讓負面情緒雪上加霜。若是原本就有身心失調的症狀,如失眠、焦慮、憂鬱,更容易在此時復發。
原因3:婚姻關係缺少正向溝通
研究指出,媽媽有產後憂鬱者,爸爸發生產後憂鬱的比例會加倍,可見夫妻雙方的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
部分媽媽的產後壓力大,可能發生言語尖酸刻薄、指責配偶不幫忙育兒等狀況,當爸爸無力處理類似情形,便會引發無力感、自責的情緒,進而產生憂鬱症狀。此外,寶寶出生後,媽媽的重心幾乎全轉移至寶寶身上,爸爸們也常會有被冷落的感覺,潛意識裡透過憂鬱表現以獲得關注。
原因4:缺乏睡眠與休閒活動
新手爸爸白天要工作,晚上可能與媽媽輪流照顧寶寶而睡眠不足;原本的休閒及社交活動時間,如:與朋友相約吃飯、聊天等,也因寶寶出生而勢必有所減少,覺得被寶寶限制了自由。人際關係的改變,加上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都易造成壓力持續累積。
原因5:孩子體重過低或早產
台灣社會晚婚、晚生育的狀況逐年升高,人工受孕的比例增加,都直接或間接地造成早產兒愈來愈多。早產或是體重過輕的寶寶(少於1500g),由於照顧不容易,一開始就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爸媽的育兒壓力也更大,加上親友間缺乏這類資訊的交流與協助,因此引起爸爸產後憂鬱的狀況極明顯,與一般的爸爸相較,約有3∼9倍的機率罹患產後憂鬱症(媽媽則是4∼18倍)。
面對這些新生兒到來所產生的焦慮和憂鬱,新手爸爸可能認為只是短時間的情緒低潮,多半選擇忽視。但在過程中,其實會帶給自己和媽媽、寶寶不小的傷害。
覺得缺乏支援、獨自背負育兒壓力的媽媽,可能認為爸爸不重視她與孩子、影響育兒和哺乳的情緒;情緒不穩、退縮的爸爸,不想與寶寶有互動,會讓寶寶缺少親子互動的刺激及認識環境的機會,間接導致日後在語言、行為發展上出現較遲緩的情形,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健康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
紓解新手爸爸的「產後憂鬱症」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