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自己玩

想讓孩子漸漸發展出自己開心玩的能力,爸媽在平日親子相處及共玩時,就要先拿捏好分寸,知道何時積極參與、何時該退一步,不任意介入孩子的自主遊戲。

想讓孩子漸漸發展出自己開心玩的能力,爸媽在平日親子相處及共玩時,就要先拿捏好分寸,知道何時積極參與、何時該退一步,不任意介入孩子的自主遊戲。

協助孩子體會「自己玩」的樂趣
在孩子能夠自己玩之前,爸媽要先當孩子的好玩伴。怎麼樣才是好玩伴呢?比如說,面對新玩具,不要急著教孩子怎麼玩,最好先讓孩子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孩子通常會展現出自己的玩法;過一陣子,如果孩子還沒有發現遊戲說明上的玩法,這時,爸媽再示範及鼓勵孩子嘗試。

爸媽在當玩伴的同時,也要扮演觀察的角色,注意孩子哪些能力不錯,哪些玩法會「卡住」,找出他的困難點,以便適時提示,例如:試試看把積木或拼圖換個方向擺,讓他能夠有成功的經驗,重新燃起對玩具的興趣,自然能延長他自己玩的時間。一旦有過獨自玩的成就感,孩子自己玩的動機就會增強。

爸媽不干擾,孩子才能自己開心玩
看著孩子專注地自己玩或是玩出了新花樣,爸媽難免想誇幾句;如果看到孩子以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亂玩」,爸媽又會忍不住要糾正一下。其實,這兩種情形都可能會造成對孩子的「干擾」,讓原本正專心於獨自玩耍的孩子,打斷了思緒和遊戲的樂趣,甚至還會變成做什麼舉動都要回頭來尋求爸媽的掌聲或認可。

如果孩子正投入在活動中,建議爸媽暫時別介入,等他玩一個段落,才跟他說:「你剛才積木搭得好高,自己玩很久,好厲害!」或是「你把拼圖全部拼出來了!」藉此肯定孩子的表現。

如何創造獨自玩的機會?
雖然2歲前的孩子常黏人,需要較多的陪伴,但爸媽仍可創造孩子獨自玩的機會,例如:
● 預備好安全豐富的環境:從小在小床或遊戲床上布置適合的玩具,讓孩子在清醒時間,能夠自己探索、把玩,不會總是一醒就急著找媽媽。
● 讓孩子知道爸媽的行蹤:孩子獨自在某個房間玩耍並不容易,建議爸媽讓孩子待在看得到爸媽的空間玩耍,並可跟孩子說明自己將要做什麼事,讓孩子安心。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