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面對遊戲規則


年紀小的孩子,遊戲時經常不按牌理出牌,但是在接近大班年紀之後,孩子們對遊戲規則開始有了不同的態度,同伴之間還會商量自己的規則。

遊戲規則從模仿學習而來
不論是下棋或玩大富翁這類有規則性的遊戲時,常見到孩子們賴皮、不照規定玩;就連球類活動時,也可能有人不照規矩、亂搶球或做出「犯規」舉動,例如:踩線、偷跑壘,甚至攻擊行為。

有時候一群孩子有模有樣地玩著遊戲,用的可能是大人教的規則,也可能是自己發展出來的簡單規則,不一定合乎大人所想的道理,但是卻不影響他們的投入興趣。群體之中若是不同年紀的孩子一起玩,往往也會看到帶頭的孩子設法調解、指揮全局,或是小跟班在耍賴之後,慢慢學會哥哥姊姊們的玩法,然後逐漸明白要遵守規矩別人才會歡迎你加入遊戲。

教導孩子規則,不能太複雜
通常,孩子到了5、6歲的年紀,才有能力理解簡單的遊戲規則,並且在遊戲中學習尊重別人、遵守約定、面對輸贏。這個年紀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還不是很長,若是遊戲規則太複雜,恐怕他們連聽完規則的耐性都沒有,所以大人從旁開始教導孩子遊戲規則時,必須簡單明白,或是一邊遊戲、一邊示範,最好是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而不是大人糾正。

如果孩子還不夠成熟,建議爸媽可以單獨先跟孩子玩,並將遊戲規則變得愈簡單愈好,讓孩子經歷輪流、依照遊戲規則活動;若孩子不喜歡某項規則時,盡量讓他發表意見,找出共同解決的方法,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漸漸體會如何與別人一起玩或協商。

孩子有能力學習自訂規則
孩子要先脫離自我中心,從他人的觀點看事物,瞭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才能與同伴協調、與對手比較,從事下棋這類有規則、具競爭性或輸贏的遊戲,5、6歲左右,正是孩子逐漸發展這種能力的時候。嚴格說來,孩子的遊戲,本該由孩子自訂規則,而孩子也有更改規則的權力。遵守自己所參與決定的遊戲規則,正是孩子學習自治與民主的開始,爸媽需要保持鼓勵的態度,放手讓孩子去摸索。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