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信誼編輯群
「爸爸,我的玩具壞了。」「媽媽,我都想不出要怎麼畫……」你家的寶貝是不是也無時無刻向你求助呢?小心喔!如果爸媽為孩子處理太多,可能會造成孩子日後無法自己處理同樣的問題。
解決問題是綜合的能力表現
解決問題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表現。例如:當孩子不小心把飯打翻,爸媽又剛好不在旁邊,他可能不會是立刻求救,而是停頓一下(思考策略),把飯從地上挖到碗裡或廚餘桶,接著到廚房拿抹布擦一擦(遵循大人過往的示範),等了一下,肚子還是餓,才趕快去找媽媽要飯吃(下定決心認錯,並解決飢餓需求)。
只要爸媽不生氣、不大驚小怪,並能忍受孩子做事的不完美,即使3歲多的孩子遇到這些生活的難題,他們也會努力想辦法解決。
從生活中訓練靈活的思維
一般孩子在遇到問題、產生疑惑時,其實已經了解問題本身的存在了,爸媽與其幫孩子解決,不如先引導他們:「還有什麼辦法?你現在想要怎麼做?我能提供什麼協助?」經過幾個問題的引導,孩子大概就能找到答案了。
在生活中,爸媽也可以藉由益智遊戲或問答等方式,來訓練孩子靈活的思維:「如果下雨了,沒有帶傘該怎麼辦?」「如果有陌生人一直靠近你,你會怎麼做?」讓孩子平常就能思考應對技巧,等遇上事情,孩子較能藉由過去的經驗,靈活變通,做出最適當的反應了。
養成幼兒解決力,成人的4種角色
美國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Ellen Booth Church教授在《Learning Through Play:Problem Solving》一書中提出,在培養幼兒解決問題能力上,幼兒園老師應扮演觀察者、支持者、協助者和示範者共4種角色,這也是爸媽可以參考的。
■角色1 做個問題觀察者
站在孩子身後靜靜地觀察,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可從中看見孩子各項能力的表現,幫助他理出思考的脈絡。如果太快介入、直接解答,除了會阻礙孩子思考,也可能讓孩子覺得你不相信他有能力自己思考、解決問題。
■角色2 成為解決問題的支持者
肯定孩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對他提出的原始想法表示歡迎,就能營造出一種支持的氣氛,表示你認可孩子的投入和能力,讓他知道自己正在進行的事情很重要。
■角色3 扮演問題解決的協助者
如果大人能在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適時提出可刺激孩子想法的問題,引發新的思考方式,就是最佳的協助者。
■角色4 當個問題解決的示範者
孩子會注意及模仿大人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方法,但解決問題是一種內隱的思考行為,很多時候,分析、統整和歸納的決策歷程,孩子是看不出來的,因此,爸媽可把自己思考的歷程「說出來」,讓孩子理解前因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