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珮玲|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在親子情緒談話研究中發現,與爸爸相比,媽媽常和女孩談論難過的事,談話時間較長,並使用較精確的情緒語言,所以多數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學習處理及面對傷心難過情緒的機會比男孩多。爸媽不可忽略男孩也需要談心。
情緒談話研究的新發現
紅樓夢中提到女人是水做的,在傷心難過時,可以哭泣;男人是泥做的,要表現出硬漢樣,不能哭。是否在孩提階段,爸媽就扮演著上述的情緒社會化角色,對男女孩會有不同的情緒期待和情緒用語呢?
的確,在我們最近的親子情緒談話研究中發現,與爸爸相比,媽媽常和女孩談論難過的事,談話時間比較長,使用較精確的情緒語言。所以多數小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已經開始慢慢學習爸媽們的情緒用語,在互動過程中,也知道如何處理及面對傷心難過的情緒。
反之, 對於男孩, 我們常聽見爸媽說:「你是男生,你不能哭,這樣會羞羞臉。」或是「你怕毛毛蟲,你是男生耶!」從話語中,爸媽期望男孩有淚不輕彈或是扮演勇者的角色。
但是,剛毅的男人也有脆弱及害怕的時刻,只是,更多的時候,他隱藏了自己的軟弱,不易表現出內在的情緒。因此,多數的小男孩未能有機會從爸媽身上學習如何處理難過的情緒,這或許會影響他在成長過程中,不知如何面對難過及害怕的情緒,也不知如何用精確語言將內心的感受表現出來。
提升情緒能力,爸媽這樣做
1.重視爸爸的情緒角色
媽媽常會是與孩子聊聊心情的那一位,日子久來,會讓小男孩認知媽媽是情緒的化身,爸爸是勇者,不會和他聊喜怒哀樂的話題。等到長大成人,在成為爸爸一職時,有可能沿用小時候的經驗模式,不與自己的兒子談論任何情緒的話題。其實,無論男人或女人都會有情緒,爸爸應鬆動理性男人的角色觀點,讓小男孩看見爸爸也有感性的一面、是他的楷模,他會學習爸爸如何處理難過和害怕的情緒。
2.睡前與孩子聊聊心情
雖然睡前常是母子溫馨談話的時刻,不過媽媽應將部分時間留給爸爸,讓他試著一周2~3次,與孩子聊聊心事。爸爸可述說自己過去難過的經驗,或是內在的煎熬,當時是如何走過來的,讓孩子有機會瞭解及看見爸爸是有情緒的人,例如爸爸可說:「我當時也很難過,捨不得我的媽媽離開,我也傷心地掉下眼淚。」
3.用圖畫書作為引導媒介
在家中,爸媽可能最常說「妹妹,不要看卡通了,趕快過來吃飯。」或是「弟弟,你電動打太久了。」很少聽見爸媽和孩子聊聊情緒的話題。可能的原因是爸媽不知道或是不習慣和孩子談論內心的情緒。
建議爸媽可藉由相關的圖畫書與孩子聊聊難過和害怕的情緒等話題。目前坊間與情緒相關的圖畫書很多,爸媽可上網查詢,例如: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繪本花園網站中,都已經提供許多圖畫書的相關訊息。
4.善用同理的談話技巧
與孩子的談話中,我們看見爸媽很少察覺自己常會使用「教導式的語句」,直接教孩子如何做,但較少讓孩子解釋內在的情緒。例如媽媽說:「你要聽老師的話,知不知道?不要隨便動手打其他小朋友。」直接告訴孩子要表現社會期望的行為,但未給孩子任何解釋的空間。此時,如果換個角度說:「當時的你,可能很生氣,你要不要說說那時候發生什麼事?」爸媽放慢腳步,以同理且開放的話語對
待,才能讓孩子說出他的心情。
5.爸爸需扮演平衡的角色
媽媽雖然是孩子情緒主要的傾吐對象,但爸爸是小男孩認同的對象,因此父子之間進行的悄悄話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可向孩子說:「為什麼生氣呢?可以偷偷地告訴我嗎?」藉此營造純屬於父子倆之間的秘密談話。
為了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建議爸媽依上面的原則,從小與孩子建立談心的習慣,讓男孩和女孩都能自在地表達情緒,能放也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