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出,嬰、幼兒先天就會依自身的飽飢感及食物熱量,自行調整攝取量,父母若採「填鴨式」的飲食方式,不但破壞孩子總熱量的平衡,養成錯誤的飲食習慣,常因此種下孩子日後肥胖的因子...
學者指出嬰幼兒先天就會依自身的飽飢感及食物熱量,自行調整攝取量,父母若採「填鴨式」的飲食方式,不但破壞孩子總熱量的平衡,養成錯誤的飲食習慣,常因此種下孩子日後肥胖的因子。
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教授林薇在「兒童正向健康研討會」中報告指出,人類的行為是漸進的,二至五歲是飲食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將影響未來生活。
有研究發現,胖小孩的父母通常對於飲食控制較為嚴格,常強制小孩進食的時間、份量,較瘦的小朋友則通常依自己內在的生理需求決定是否進食。多吃不等於健康,如何均衡攝食,才是大學問。
國外研究發現,五歲以下的嬰幼兒會依食物的濃度、熱量,自行調整攝食量,以維持一定的總熱量,例如餐前先給小朋友吃一塊高熱量的蛋糕,則小朋友便會自行減少食物種類、份量,但嬰、幼兒並不具有均衡飲食的觀念及能力,往往選擇喜歡的高糖、高鹽食物,使攝食熱量足夠,但品質不佳。
有些小孩有偏食習慣或排斥新食物,父母要有耐心,讓他多接觸、嘗試,便能改變其對食物的偏好。建議父母以身作則,多提供孩子健康的食物,並讓孩子參與買菜、烹煮過程,讓孩子產生參與感,進而喜歡各種食物。
資料來源:
榮總兒童醫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