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通常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擁有高度兩性特質。在孩子發展過程中,單就男性或女性特質作特別的強調,其實容易造成孩子某些能力與興趣的偏重,甚至抹煞。
研究顯示,通常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擁有高度兩性特質。
性別角色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裡,所認定的某些行為、態度、興趣,屬於某種性別,而不適合另一種性別。因此,受大環境的價值觀與期待影響,男孩和女孩也就背負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必須展現配合性別的特質與行為偏好。
然而,研究顯示,通常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擁有高度兩性特質。在孩子發展過程中,單就男性或女性特質作特別的強調,其實容易造成孩子某些能力與興趣的偏重,甚至抹煞。
無孔不入的性別訊息
在新世代群眾間,對女男平權、男女或中性特質的討論與重視,日漸增加也開放;但是,仔細觀察,在許多生活細節以及兩性相互對待中,還是難脫舊有對兩性的價值標準──依然不時聽見人說「這女生像男人婆」、「那男孩娘娘腔」、「要溫柔得像女生,要勇敢得像男孩」…之類的形容。因此,即使大家都承認每個人都可能同時包含有所謂男性和女性的各種特質,爸媽們也都很小心地避免以「性別」侷限孩子的個人特質發揮,孩子仍然習得特定的性別角色行為。不論是周圍親友的言語行為、電視書籍、傳播媒體、或是社交互動,觀察力及模仿力強的孩子,都能夠很快地從中獲取關於性別的印象與訊息,無形中塑造出他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認定。但是,不論是安靜、積極、溫暖、好強、衝動還是粗線條,這些人格特質本身,真的需要被冠上「男性」或「女性」嗎?
讓孩子回歸他原有的個人特質,不再為男生女生定義。
其實,即使男孩女孩在體質、身材、體力上有著發展的不同,孩子本就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與能力,這是與他的性別無關的。他需要的是更自在的空間、更多樣的機會,展現自己的風格與潛力、培養自己的興趣與能力。爸爸媽媽們,你是否準備好欣賞孩子的成長與包容孩子的個人選擇呢?
建議爸媽想想
‧你對兩性的認定標準為何?
‧你覺得有哪些行為是有性別差異的?例如,有哪些行為適合男生卻不適合女生?有哪些習慣屬於女生而不屬於男生?
‧你認為兩性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差別?而這些是必要的歸類嗎?
‧你們家庭分工方式,是以性別、或是以個人的性情與實際狀況為基準?
‧你願意接納多少非傳統性別刻版印象的表現呢?
清楚自己的尺度、了解孩子的性別認同發展,或許才能以較為客觀的角度,面對孩子的性別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