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能不能得諾貝爾?
更新 : 2023-11-07
孩子,你能不能得諾貝爾?或許,這樣的問題,孩子也無法回答你。但是,相信孩子也相信你自己,我們都可以是科學家!
學校裡在教些什麼?
在現代教學趨勢當中,關於科學學習有著許多面向的設計和構想,數學、自然科學、環境教育、科技教育等等,就是提供孩子一個有著不斷觀察、實驗及全面思索的機會。統整課程的目的也在於,提供孩子對於大環境,包括人文和自然生態的了解,認識整體生態的互動,進而明白科學技術發明的原由、優劣處及影響力。
但是,科學態度的培養,是屬於生活態度的一部份,這些能力,還必須從生活中累積。科學的發明研究,需要一連串的啟發、學習、實驗、訓練與思索。而這些特質能力,其實從生活中就可以做起唷。
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低年級的小朋友,比較傾向於經驗式的思維模式,因此,給予孩子很多的體驗、觀察機會是相當重要的啟發途徑。不論是親自感受冷熱、觀察動植物、製作小小燈泡,這些邊玩邊操作學習的過程,或是參觀產品製作或是博物館,都可以讓孩子慢慢發現,原來所有現象的形成,都有特別的方式和過程,每樣東西物件背後,可能都有一個神奇的秘密,而且,自己是有能力創造或製作唷。很明顯的,好奇、進而加以觀察、記錄,會讓孩子的科學領域漸漸擴大並且紮實。
中年級的孩子,開始會運用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發想種種可能性。這是科學研究中的另一項重要特質——大膽假設。除了問為什麼,他還會試圖告訴你他所認為的原因是什麼。這個階段,您可以隨時隨地和孩子一同發現各種的現象,一起猜想,為什麼這樣風扇就會轉?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套用在所有的情境和條件下?還有哪些東西原理是一樣的?從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觀察、猜測與推想,然後一起找找合理解釋,不但容易引發孩子想要繼續探究的動機,還能引導他發現許多事物的發明,也正是從生活中為了解決困難而發想出來的!
高年級的大孩子,已經有相當成熟的推演能力,同時經過累積的實驗操作學習,孩子能夠歸納出基本的實驗判斷要素,並會對許多現象,進一步主動地尋找線索和解答。此時的科學遊戲,可以進入到專業的領域了。當你們一起到科博館時,他可能還是小小的解說員呢。這時,簡單的物理化學現象,也許不能滿足他的好奇或是樂趣,您可以透過百科書籍、較深的機器製作,來和孩子繼續探索科學世界。甚至家電用品的維修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呢。
其實,不論哪一個年齡的孩子,給予自由嘗試和驗證的空間,是相當重要的。當然,還需要您的玩心。許多我們已經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的影像、聲音、事物的因果關係,對孩子而言,卻都是科學的創造發明。一杯水、一曙光,都有著極大的發現與探索空間。家裡的大大小小事物、解決種種生活的問題,就是科學教育的最佳教材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