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成小惡魔!

身為父母,看見孩子對其他小孩拳打腳踢、施以暴力,想必是嚇壞了吧!平常教養出問題了嗎?自己給過他什麼創傷了嗎?是跟電視學的?還是學校同學帶壞了?

  「怎麼會這樣?」身為父母,看見孩子對其他小孩拳打腳踢、施以暴力,想必是嚇壞了吧!平常教養出問題了嗎?自己給過他什麼創傷了嗎?是跟電視學的?還是學校同學帶壞了?其實暴力行為的原因,目前並沒有單一的解釋,模仿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有時候,孩子的暴力行為不是針對別人,而是針對自己,例如拉扯自己的頭髮、咬自己的手,用頭去撞牆等等,也有必要小心探討原因。
  從心理學的觀點,解釋暴力行為的因素包括:
*用以表達情緒。可能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言語紓解自己內在的憤怒和挫折感,例如在學校受了委屈,有些小孩回家就臭著一張臉,用力摔東西,甚至欺負弟妹、虐待小狗來出氣!或許是語言詞彙能力不足,或許是情緒發展能力落後,使得他們只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訴別人:「我很生氣!我很不舒服!」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他們運用和緩的方式來表達意思,久而久之自然會塑造成孩子以暴力行為發洩的壞習慣。
*用來操縱情勢。另外一種相當類似的情境是,他想要的東西用言語表達無法得到,他可能就會以暴力行為來控制、威脅心理和體型較弱的一方,然後就可以獲得他想要的東西。例如我想要你的糖果或玩具,你不給我,我就打你!你因為怕我,所以就讓我了。
*報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因為你以前打過我,所以我現在也要打你;不管現在還會不會痛,可是我記得上次被打的感覺,所以我有機會就要打回來。這就像有些武俠小說或是武打片中常見的情節,「此仇不報,更待何時?」這種有仇必報的態度,也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人際觀念。
  基本上,暴力行為是學習而來,不是天生來的。但是形成的時間絕非一天兩天,因此父母若能在平時多注意孩子的言語行為、心理狀況和生活細節,應該可以及早發現其端倪。若是暴力行為已然造成,期望立刻改正過來是不切實際的!壞習慣既以養成,必然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去修正他。有些父母會以體罰的方式矯正孩子的暴力行為,「再讓我發現你打弟弟,我就打得你屁股開花!」甚至更狠的懲罰也有,卻給孩子極大的錯誤示範。孩子絕不可能從暴力的模式當中,學會不該使用暴力行為對待別人。明智的爸媽,要從孩子的言語心態當中慢慢去調整,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喔!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