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笑了~談嬰兒期的社會性微笑

孩子的微笑讓人精神百倍,然而你知道孩子的微笑也有其發展進程喔。出生時,微笑是生理上的反應,二個月大時,孩子的微笑就是表達正面的情緒。了解孩子的情緒意義,能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做過父母的人都會發現,嬰兒雖然不會講話,卻很早就可以用情緒作為與身旁人溝通的工具。這種溝通能力是雙向的,比如剛滿月的嬰兒,會對母親高興或平板的聲調表現不同的反應,還會因不同的外界刺激,產生頻率、聲調皆不同的哭聲。

約兩個月大開始,大部分的母親就會在孩子喝奶或短暫的清醒時段,辨識出寶寶臉上的笑意。有時母親會問,這時候寶寶臉上的微笑,是真的在笑嗎?又為了什麼而微笑?是吃飽、因為尿布乾,還是認識我了,所以對我微笑?

新生兒的感官發展
其實,早在嬰兒出生的第二個禮拜,就認識自己的主要照顧者了。雖然嬰兒的視覺解析度不佳,但透過母親的氣味、聲音,以及頭部外圍的輪廓與背景的光線對照,已能分辨陌生女性與母親的不同,而且對自己的母親較偏好。

兩個月大的嬰兒,對人臉已經發展出清楚的概念,當餵奶或與寶寶玩的時候,媽媽的臉與寶寶眼睛的距離,通常在二、三十公分左右,正是寶寶對焦能力最佳的距離。寶寶盯著媽媽看,眼神交觸、嘴角往上牽動,甚至咿呀作聲——別懷疑,孩子真的在對你笑了。

社會化的表現狀態
發展心理學家彼得沃夫(Peter Wolff)將嬰兒每天作息的狀況詳細記錄後,依據嬰兒的動作、肌肉張力、眼睛睜閉、呼吸速度、所發聲音等因素,將嬰兒所處的狀態分成六類:
1. 規律睡眠狀態(類似成人的深睡狀態)
2. 不規則睡眠狀態(類似成人睡著在作夢狀態)
3. 打瞌睡狀態
4. 安靜地醒著(此時嬰兒眼睛完全睜開,四肢保持靜止)
5. 活躍地醒著(此時嬰兒眼睛完全睜開,有肢體活動)
6. 哭。

其中,雖然每次「安靜地醒著」不會超過15分鐘,嬰兒卻最常在此時讓雙眼對焦於近距離的大人,因此,成人很容易產生「嬰兒正在邀請自己與他互動」的印象。成人若適時給予嬰兒社會性的回應,嬰兒也很可能用繼續注視對方的臉龐、微笑或發出聲音,來回應他所獲得的刺激。成人若在嬰兒有反應時,讓嬰兒有完整而不受打擾的表現機會,便造就了「你來、我往,你聽、我說」的互動模式。此外,這時也是嬰兒最能吸收外界資訊的時機。許多有關嬰兒早期認知能力的實驗,都需要小小受試者處於這種狀態,才能得到有效的數據。

掌握社會互動的契機
研究發現,要讓嬰兒進入「安靜地醒著」狀態,可以讓嬰兒在哭泣時吸一點糖水;或把嬰兒抱直,讓他的頭靠在大人肩膀上。而幫助嬰兒維持在此狀態的方法,則是在與嬰兒互動時,隨時觀察他的反應,一旦開始吸手指、轉頭,或迴避大人的眼神,便表示嬰兒已無法再接收刺激了。成人若能見好就收,或許仍有機會在數十秒後,進行第二回合的交集。

熱心過度的成人,看到嬰兒開始轉頭或迴避時,不斷在嬰兒眼前施展各種花樣,嬰兒就可能由無動於衷,轉而以更激烈的哭聲收場,留下錯愕又失望的成人。

總結來說,微笑代表嬰兒歡迎大人與他互動。大人若能透過各種手段讓嬰兒維持「安靜地醒著」的狀態,嬰兒微笑的頻率,便有可能跟著提高。另外,大人可以藉由雙方的互動,幫助嬰兒了解微笑的社會功能。相反的,大人如果在寶寶微笑的邀請後唱獨腳戲,或在眼神規避時,未能及時調整互動策略,嬰兒可貴的微笑及容易引發微笑的狀態,便會在轉眼之間消失無蹤。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