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努力,你看見了嗎?

文/沈佳霓 (台南市海佃國小低年級導師) 

隨著年終將至,孩子們進入國小的第一個學期也即將進入尾聲了。爸媽可以透過期末考的成績看到部分學習成果,但那不代表孩子的總體表現,除了學業上的學習,從幼兒園到國小,代表的是從依賴大人的照顧到逐步學著自己照顧自己、邁出團體生活的第一步,比起學習成績,這些生活上的能力、態度和好習慣的建立,其實更值得爸媽花時間陪伴孩子一起努力。 

孩子現在做不好,不代表會一直做不好,只要肯嘗試,就是進步。然而,能讓孩子願意嘗試、挑戰自己的動力,往往取決於大人能否看見他們的努力。首先,爸媽必須理解,孩子對陌生和新的事物,往往是消極被動的。當大人能同理孩子的恐懼,試著陪孩子找出自己可以努力的方法,孩子才會前進一些,接著,爸媽也別忘了要堅持原則,並給予即時的鼓勵。以下,提出三種常見的類型孩子,輔以案例作說明: 

類型一、嚴重偏食的孩子 

班上有位孩子剛上學時,媽媽便告知孩子有偏食的情形,希望老師多包容。不過,從第一天開始用餐,老師就見識到這孩子偏食的嚴重程度超乎想像:他不僅連一口飯都不吃(更別提青菜和肉),也完全不讓任何人幫他打菜。開學前一週,媽媽的功課就是在一旁,看著老師努力勸說孩子吃下一口白飯。但究竟,該如何讓孩子用餐的心態,從被動轉變成主動? 

老師深知:想要克服孩子之前不愉快的用餐印象,其實需要勇氣。因此,當孩子願意多試一點,老師便給予即時的肯定,並和爸媽分享孩子每個小小的進步。慢慢地,孩子不再恐懼用餐,開學第八十天時,這孩子甚至已願意自己排隊,讓打菜的孩子幫他打了三口飯和一口肉,在自己座位上和其他人一起用餐了呢。 

類型二、一受挫便愛哭或生氣的孩子 

另外,一遇到困難就哭鬧的孩子,在低年級也很常見。這類孩子,其實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去嘗試,而哭泣,正是孩子求救的方式,若光叫他不要哭,只會讓他更無措。 

有一次,班上有孩子忘了帶東西,哇哇大哭了起來。老師選擇先同理孩子的失望和害怕,同時安撫其他人先自習,然後,帶哭泣的孩子先翻找一下書包,接著提供一些替代方案給他,讓他能繼續跟上大家的腳步。等到孩子平靜下來後,不忘給他肯定,因為,孩子能讓自己停止哭泣,試著做不同的事就是進步;而當孩子哭的次數少了,笑容自然也就多了。 

類型三、容易忘東忘西的孩子 

每個班上一定會有這種記不住交待的事又找不到該帶的東西的孩子,就像是活在另一個世界一般,要他找出書包裡的課本,他會在書包裡翻找到滿地都是雜物,就是沒有課本。 

責罵這類型的孩子,往往只會讓老師和爸媽感到更無力,因為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孩子缺乏整理物品的能力。第一步,建議先帶著練習整理一段時間,再來,就是看著他整理;也可以提醒他以聯絡簿或便條紙記下重要事項,把「迷糊」當成一隻躲在腦袋裡的怪獸,再一點一點地把它趕出去。 

剛開學時,老師常會請爸媽想一想:「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 
大多數的爸媽都是滿懷愛意地寫下期待和祝福。 

看著這些偏食的孩子、愛哭的孩子、容易生氣的孩子、迷糊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個性與特點,如果爸媽只看到孩子沒做好的部分,他們往往會因為害怕讓爸媽失望而逃避退縮;相反的,如果爸媽看到的是孩子努力的部分,那他們將會更願意去嘗試。 

邁向新的學習階段,讓我們同理孩子要跨出第一步是需要勇氣的,給孩子們多一點時間,再把困難的事分成容易挑戰的小關卡,陪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以他們為榮,相信孩子們在我們的注視裡,將會走得更穩、更無畏。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