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數學——低年級數學「讀題」4妙招

文/洪進益老師|澎湖縣石泉國小老師、小益的布拉格廣場部落格格主

「我家的低年級孩子,每次數學題都看不懂,該怎麼辦?」

我想這應該是很多爸爸媽媽都會遇到的問題,孩子上了低年級,數學計算題明明都很OK,但是應用題加進來之後,孩子就會出現很大的困難,造成孩子在未理解題意下,即作猜測,隨意計算,完全不曉得為什麼要這樣算。

低年級數學常見題型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低年級常見的布題類型,在低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加法和減法情境題的布題,主要分為兩個部份:

加法篇
1. 添加型:在一數量中,又加進一數量的問題。
例如:「教室原本有7位小朋友,後來又進來4位小朋友,總共有幾位小朋友?」

2. 併加型:同時合併兩數量為一數量的問題。
例如:「公園裡有2隻黑狗和3隻白狗,公園裡總共有幾隻狗?」

減法篇
1. 拿走型:從一數量,移出另外一數量的問題。
例如:「桌上有9顆蘋果,吃了3顆,還剩下幾顆蘋果?」

2. 比較型:將兩數量比較後,解決多出來或不足數量的問題。
例如:「老師有10元,學生有4元,老師比學生多幾元?」

數學讀題、解題4妙招
在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爸媽可以先了解,孩子算錯到底是因為數學的問題(運算能力弱),還是語文的問題(不理解詞句的意思)。數學的部份,我們可以透過計算能力的加強來改善;如果孩子是因為讀不懂題目,不會列式子,下面提供4個妙招,分享給爸媽們參考:

第1招:朗讀加慢讀
請孩子大聲將題目念出來,一句一句把題目讀清楚,想明白,一旦有不懂或卡關的時候,就有耐心的多讀幾遍,直到讀懂才作答。爸媽千萬不要急著把題目解釋給孩子聽,而是要請孩子先說說看,他所讀出的題意,重點是要孩子自己讀懂,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或寫下來。像是:請讓孩子讀一讀,比較看看下面三句敘述有何不同?

 「3顆糖果比9顆糖果少幾顆?」
 「9顆糖果比3顆糖果多幾顆?」
 「9顆糖果和3顆糖果相差幾顆?」

第2招:題目拆解
數學其實是很好拆解的東西,數學題目也是。當孩子看不懂題目的時候,爸媽可以引導孩子先拆解題目,把題目變成一句一句的句子;簡化題目後,再將重要的句子畫上底線或圈起來,以增進他們的讀題能力;接著再帶著孩子利用拆解後的文句,一步一步的轉換成數學的算式。

第3招:不要依賴關鍵字
很多爸媽為了讓孩子可以馬上列出算式,快速算出答案,有時候會教孩子一些關鍵字解法。例如:看見題目有「總共」和「比誰多」就是加法,「相差」和「比誰少」就是減法(請見下方例子說明)。這樣的作法除了不見得正確,也容易讓孩子養成不仔細讀題和粗心的壞習慣!

(1)「姐姐和妹妹各買了一杯果汁,妹妹花20元,妹妹花的錢比姐姐少5元,姐姐買果汁花了多少錢?」(一下數學)

常見錯誤算式:20-5=15
──看見「比誰少」這個關鍵字,誤以為用減法。

(2)「一支筆10元,爸爸買了5支,總共花了多少錢?」(二上數學)

常見錯誤算式:10+5=15
──看見「總共」這個關鍵字,誤以為用加法。

第4招:輔以學具或圖像
透過具體物(積木、數棒)的操作,去理解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讓孩子透過視覺觀察到具體數量的真正改變,而不只是題目上數字符號改變。有時候孩子遇到讀了好幾遍,還是不太懂題目,其實可以透過畫圖、畫線段的方式,幫忙低年級孩子理解。如果能輔以學具或孩子平時喜歡的小玩具,讓孩子根據題目,實際去擺放和移動,一旦孩子可以做得到,就表示他其實已經理解題目的意思了。

生活經驗,有助理解題意
新課綱數學教科書上的題目,除了越來越趣味化外,也符合孩子的生活經驗,讓孩子更能夠去思考,但有些題目,孩子讀不懂,可能是因為平時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所以,我想如果爸爸媽媽能在生活中,營造出更多的數學學習情境,培養孩子的數感和量感,將可以讓孩子在作答時,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而更容易理解題目的意義。

慢慢思考,建構解題能力
低年級是數學能力建構很重要的一個階段,也是培養孩子喜歡數學很關鍵的時期,建議爸爸媽媽從小就陪著孩子做數學、想數學。爸媽要相信孩子,一開始慢並沒有不好,速成式的直接告知孩子解法,只會讓孩子從此之後不想去思考。陪著孩子慢慢想,或許無法讓孩子快速獲得正確的答案,但這個歷程絕對是必要的。

具體操作,奠定數學基礎
陪伴孩子學習的時候,爸媽應考慮到學童的認知發展,低年級數學學習還是屬於具體物操作階段,建議多使用圖示或學具操作,來奠定孩子的基礎。一旦孩子可以在低年級養成正確的讀題和解題習慣後,穩固相關數學的概念,未來到了中高年級,遇到文字量更大的數學應用問題時,將會更得心應手!


※ 洪進益老師的個人臉書專頁:小益的布拉格廣場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