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也相依,讓孩子走向真正的自主

新世代父母嚮往西方教育方式,有時會忽略自己文化中的養分;其實東西方教育各有長處,旅美的秦榮華老師這個月將以親身經驗和幼教專業背景,針對幼兒父母提供建言。

文/秦榮華 幼兒發展專家

每每帶兒子回台省親,都會令我對中西方的親子教育,有更深的體會。我的兩個兒子自小在西方崇尚獨立自主的氛圍下長大,凡事主動,不假手他人,思考與行動似乎也較果斷自信。

在中西融合下,學會真正的獨立
兒子年幼時,肚子餓了,自己會動手做三明治;長大了,各項活動絕不要父母接送;上大學遠離家鄉,更是凡事不要父母太過問。常常一付:「媽,安啦!我想過了;若發現錯了,我會更正。」老媽想進言,也只好適可而止,不忍剝奪他們對生命領受的學習機會,但難免要捏把冷汗,為他們不停地禱告。兒子雖對家人的提醒展現禮貌性地傻笑,但遊必有方或恭親報備的觀念,卻是怎麼也搞不懂;事後又是理直氣壯地繼續拓展自我的獨立。

有一次回台灣,兩個孩子和家族親友聚餐時,目睹表哥表姊第一口菜都是先夾到阿媽和他們的父母碗中。當晚,我碗裡的第一口菜竟也來自兩個兒子,心中百感交集。當中西文化相交之際,太多的錯綜複雜,非親身經歷無法詮釋。兩個兒子在傳統的東方文化中,體會出真正的獨立是超越自我的天空、體諒他人的處境,願意放下自我;他們似乎也意識到,應以柔軟謙遜,來換取那份相依又各有空間的牽繫與尊重。

幼兒需要從獨立與相依中慢慢學習
學前幼兒因認知發展仍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凡事往往都以主觀意識來評斷,對他人的感受較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例如:「我一定要爸爸買這個小汽車給我(就算我已經有很多小汽車了)。」或「我沒有打妹妹,是那個球打的 (雖然球是我丟的)。」孩子會因自己的需求而表現出一意孤行或推卸責任。

但年幼的孩子也常會很雀躍地說:「媽媽,你看!我會自己做⋯⋯」或說:「我自己弄,不要爸爸幫忙⋯⋯」這時,爸媽看著孩子洋溢出的那份自信,不僅要替他高興,更要幫助他在尋求自我獨立的同時,也培養出對他人需求的關注。以下列舉的生活情境,通常也是引導的時機。

肯定孩子的獨立,拓展人我的關係
爸媽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時可能常說:「你好棒,會自己換衣服了。」如果,我們同時也希望激發孩子對他人需求的關注,不妨這麼說:「你會自己把衣服丟進洗衣籃,真棒。謝謝你幫忙,讓媽媽可以坐下來休息一下。」

當孩子執意不願與他人分享玩具時,爸媽在認同他想獨立探索玩具的意念之外,不妨藉機引導他體察他人的感受。如:「媽媽知道你想自己完成拼圖,可是小威也想和你一起玩,兩個人一起,可能會更快完成拼圖喔!」大人也可以刻意引導孩子注意到與同伴合作的樂趣,如:「哇!你們合力蓋了一座好長的路橋。兩人合作,好棒啊!」

生日或節慶時,除了給孩子紅包、禮物,慶賀他們成長,更可藉此機會引導孩子關注他人的需要。例如:去長輩家拜年或慶生時,請孩子把切好的水果、蛋糕先拿去請長輩享用,或鼓勵孩子以塗鴉方式,畫賀卡表達祝福或以謝卡回應別人所送給他們的禮物。這麼一來,不僅能教導孩子以自我獨立為傲,更能在慶祝成長的同時,學習運用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別人、體察他人的需要。

同時培養獨立思考與群體協力的能力
平日,當孩子遇到百思不解的問題時,爸媽可鼓勵孩子聆聽別人的想法,尋求解決。如:「嗯,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來問問陳叔叔,聽聽他怎麼說。」真正的獨立思考,不是固執己見,而是能評估與接納他人的想法,集思廣義做出較好的決定,而這份與他人合力求取新知、運用資源的能力,也須從幼兒時期培養。

以自己的文化為根基,涵容其他文化
研究指出,教養孩子的方式常因家庭期望和社會環境而不同;當中西文化交會之際,教養的理念與方式自然會相互影響。西方注重自我,提倡個人獨立的觀念;東方那份彼此扶持、崇尚群體和諧的思維,也彌足珍貴。

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都是基於文化融合。美國過去被稱為文化熔爐,現在則希望成為一盤沙拉,就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文化優於其他,若強行混合,原味全無,而沙拉中的每種成分卻可保持色香味,個個光鮮。生活在今日,以兼具中西素養的世界觀來培育21世紀公民,對父母和幼教工作者來說,都是極具挑戰且富有意義的使命。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最新觀點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