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黃立民醫師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暨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採訪整理/黃美湄 (2021.5.17修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至今,疫情不斷變化。隨著疫情的嚴峻與升高,爸媽心裡難免緊張。專家呼籲爸媽在這個情況下千萬不要驚慌,除了切實遵守衛福部公告的防疫規範,每天規律的生活外,最重要的是貫徹正確的洗手和口罩使用方式,和孩子一起好好生活。
跟隨衛福部資訊,了解確實症狀勿驚慌
眼看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不斷增加,爸媽莫不小心警戒。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往已知個案罹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狀之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有些人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嚴重時可能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但病毒不斷變異,實際上仍有許多變數,有些輕症患者只有味覺及嗅覺喪失,也有患者是頭暈頭痛未伴隨任何呼吸道症狀,而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一定傳染力,讓防疫的難度大增。所幸依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資訊,患者得到良好照護大多數能康復,但也有死亡病例,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疫情發展至今,兒童是目前相對安全的族群,老人風險較高,重症死亡最多,不過中壯年也有人重症或死亡,並非完全沒有風險。
他呼籲,這段期間除非必要,盡量減少外出,絕對不要前往高風險地區;外出、乘坐大眾交通工具、去公共場合或與人接觸時務必戴口罩;若有接觸到外面的環境一定要勤洗手。此外,如果有不舒服症狀,都請戴上口罩。他建議沒有旅遊史的患者,先在基層診所就醫,目前全國約5萬名醫師在醫院和社區第一線防疫,因此家長不用過度擔心。
至於口罩,目前已經沒有疫情初期的缺貨問題,黃立民院長表示,口罩的標準使用方法,建議還是照包裝上廠商的指示,一個口罩大概最久可以用8個小時,如果使用的時間很短,可以把口罩放在一個乾淨的塑膠袋裡,這樣是可以再用幾次,可是關鍵是手不要去碰到有顏色的髒污面,塑膠袋也要保持乾淨。用過一天最好要更換。
小心口鼻眼傳染途徑,遵守基本洗手時機
勤洗手向來是公衛生預防宣導上十分重要的一環,可預防許多疾病上身。黃立民醫師指出,目前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是飛沫傳染,肯定可以透過結膜被感染,尤其嘴巴、鼻子、眼睛都有可能會碰觸病毒。除了使用口罩,其實更重要的是勤洗手。一般民眾只要勤洗手,不要揉眼睛和口鼻,就能降低感染風險。
洗手要用對方法、洗對時機,才能保護好自己與他人。黃立民院長表示,洗手有乾洗和濕洗,乾洗是出門在外的便宜之計,主要是利用酒精或界面活性劑殺死細菌和病毒,不管流感病毒、冠狀病毒都怕乾洗手液;濕洗則是用肥皂和清水搓揉沖洗,但洗手若洗得不確實、沒有使用肥皂或隨便搓兩下,是沒有用的。正確的清潔方式,如果以酒精洗手,只要輕微噴灑盡可能讓手部都沾到酒精即可殺菌;若以肥皂洗手要洗大約1分鐘,落實「內外夾弓大立腕」口訣,確實搓揉手掌、手背、指縫、指背與指節、大拇指及虎口、指尖、手腕,洗到泡泡從手上滴落,以清水將手沖乾淨、擦乾後才算清洗乾淨,千萬不要只是甩一甩手或往身上擦。
要減低被感染及傳播的風險,最有效方法是保持良好個人及環境衞生,正確做好防護措施。黃立民院長指出,任何防護都是日常就要養成習慣,並不因為大人或孩子、上學上班或放假而有差別。爸媽要在平常就示範及教導孩子養成好習慣,有良好的作息,防疫期間更是要維持規律的生活,也要有充足的運動量,讓身體形成自然的免疫力。
【註】為什麼這些時機洗手非常重要?
1.吃東西前先洗淨,避免手上的病菌接觸到餐具和食物而送入口中。
2.如廁後,洗去尿液或糞便以及掀馬桶蓋、沖水、開關門時沾染到的病菌。
3.咳嗽時掩住嘴巴或用衛生紙擤鼻涕後,立即洗手,避免沾染的分泌物和病菌傳播。
4.進出醫院前後勤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入醫院或將病菌帶回家。
5.接觸嬰幼兒前或準備餐食要先洗手,以保護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
6.外出回家時,特別是有新生兒的家庭,家長和兄姊應洗手、換衣物再親近小寶寶。
【延伸閱讀】
【小兒科醫師的話】 父母別因為恐慌,忽略了更大的威脅還在身邊
【心理師解讀】 生氣孩子不戴好口罩?父母如何在不安中帶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