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區或主題統整教學是目前幼兒園的主流教學法,也就是新課綱中的統合學習,目標是「給孩子帶著走的能力」。什麼是統合學習呢?我們訪問了具有多年幼兒園輔導的專家為您解惑。
幼兒園學習從早期的排排坐、吃果果的單向教學方式,隨著國際間開放式教育的盛行,台灣也逐漸從單元教學演進到不同方式的統整學習,包括以主題網發展的主題統整教學、提供不同特色學習環境的學習區、以教具和混齡為特色的蒙特梭利教學、親近自然和藝術的華德福教教學、源自義大利瑞吉歐的方案教學,甚或是標榜語言學習的全美語或雙語教學等等,近二十年來在許多幼兒教育學者、專家的研究、輔導下,台灣幼兒園在原教學基礎下已注入在地文化,分別發展出各式屬於自己園所的特色教學。
統合學習,給孩子帶著走的能力
長期擔任教育部幼兒園適性特色輔導專案協同主持人的陳娟娟老師指出,每種教學法都有它的核心精神與特色,至於哪一種最好,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即使標榜同樣的教學,執行力不同結果就不同,老師怎麼安排環境、怎麼準備學習素材和進行引導、怎麼和孩子對話,才是真正的關鍵。目前的主流可以說是「學習區—區中區」的作法,在幼教新課綱中,它其實就是統合學習,目標是「給孩子帶著走的能力」。任何學校,只要老師有這個理念,願意嘗試學習,都可以把學習區帶進自己的教室和學校裡。
為什麼統合學習是目前各國幼兒教育的主流呢?陳娟娟老師表示,從觀摩芬蘭、英國、德國、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幼教先進國家的做法和理念,發現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小孩自己有能力,放手讓孩子做,讓孩子慢慢學習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懂得問問題和找重點。」她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這幾年由於恐龍熱潮,大多數喜愛恐龍的孩子都愛研究暴龍或翼手龍,但有個幼兒園孩子想要研究生活在水中的的蛇頸龍,這其實是個冷門的主題,老師和家長都不太了解,於是家長找到了台中科博館裡熟識的研究人員轉介給孩子的老師。老師聯繫後獲得寶貴的訊息,同時研究人員還請老師幫忙「闢謠」,因為許多老師都教孩子恐龍分成吃草和吃肉的,其實白堊紀並沒有草,只能說是吃植物。
當老師和孩子分享得到的資訊,孩子了解蛇頸龍是雜食性,水中的小魚和水草都是牠的食物,於是孩子進一步問:「那他在水裡是怎麼上廁所的呢?一邊吃一邊上,還是……」經過反覆的提問,孩子也從不同的百科全書中查看,比對,逐漸歸納出一個輪廓,於是用圖文方式描繪出自己的理解,做成海報。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比學知識更重要
陳娟娟老師強調,知識是學不完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定要學。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學習到的包含了獲得的資料要不斷求證、過濾,可以自己單人探究,也可以和別人一起合作,從無到有建構出蛇頸龍的表徵。所以我們在乎的不是教學模式,任何教學模式都是要能提供環境的支持,引發孩子主動學習,有意義的學習,並且能協助他解決困難。
幼兒園裡「學習區—區中區」的模式,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可以從別人有意義的經驗出發,把既有的學習區規劃,細分出來。例如:美勞區裡面,不只是繪畫,還可以有編織、捏塑、拼貼等等。老師要能夠對家長述說孩子學習的故事,像是用什麼方式完成的、會用自己的專長教其他孩子,這麼一來,家長也就能知道孩子如何動腦、動手、與人互動的完整學習歷程,欣賞孩子的成長。
【延伸閱讀1】腦科學專家洪蘭:
幼兒園孩子該學什麼?
【延伸閱讀2】幼兒園園長陳澤佩:
孩子在幼兒園都學些什麼?
【熱門專題】寶貝上學去!為孩子選擇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