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溫篇】7個行動,讓愛流轉家人間


諮詢/林如萍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曾心怡 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採訪報導/黃美湄

孩子的誕生,對婚姻親密關係產生衝擊是不可否認的,但並非都是負面影響。大量的育兒家事及新增的教養角色,雖然讓夫妻經歷相當大的轉變,也重新看到彼此在家庭中的分工與互相的期待。身為現代母親,如何既能夠自我實現,也能照顧好家庭,讓身心都能平衡呢?五月母親月,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提升夫妻、家人關係的具體做法。

國外曾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發現,當先生能了解妻子在母親角色上感受的壓力,妻子會覺得彼此分工比較公平;而先生如果在聊天中常談到孩子,或在緊急時伸出援手,都會讓妻子感受到心聲被了解,同時也會認為先生在育兒上參與較多。這一點,在華人的生活中也可以明顯感覺到。如果夫妻一方表達對孩子管教上的困擾,另一半能適時支持,可能就會讓對方產生「同心」的感覺,進而降低親職壓力對婚姻的衝擊,甚至增進夫妻情感。

擔當自己的角色,接受對方的差異
提升親密關係,涉及到雙方是否願意展開行動,只要有一方動起來,另一方就有機會改變。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林如萍教授提出3個行動方針:

1.先作太太,再作媽媽
許多人當了母親之後,太太的角色就淡化了,凡事孩子排第一,對另一半的表達也常變成是下指令,彷彿是面對另一個小孩。想要維持親密關係,雙方必須保有固定的談 話時間,分享事情,聽聽對方的期待,談談自己的童年或是過去和母親的關係。這些都能增進自我了解和對彼此的了解,也有助於對家人更深層的認識。
2.接受角色的多樣性
作父母,很多元,沒有一定的腳本,例如:有些家庭,爸爸衡量自己的工作比 較有彈性,可以擔當奶爸責任,這時,家中長輩和媽媽就要放心放手,不要覺得爸爸是異類或是先入為主認為爸爸怎麼可能做得好,大家能建立共識,願意分享經驗,家人互動就能更緊密。
3.輕鬆看待育兒浪漫化
由於媒體、網路及各種廣告置入的影響,現代人有一種育兒浪漫化的傾向,總羨慕別人家養小孩卻還可以窗明几淨,或是像有一陣子,大家都瘋狂追求每個孩子長牙期都 要有一隻長頸鹿-蘇菲。這種對同溫層的靠攏,有世代差異,長輩與年輕輩無須批評各自的觀點或作為,每個人只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就行了。

勇敢做自己,用同理心傳遞正能量
陪伴許多夫妻、家庭跨越親密關係危機的曾心怡心理師指出,這個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勇氣,也需要自我肯定。以下推薦4個關鍵行動:

1.釐清自己的需求
 有些夫妻為帶孩子的方式而爭吵,其實背後是身為母親的孤單、身為伴侶的孤 單。在親密關係中,每個人都渴望另一半的合作,期待伴侶有回應,同時也希望擁有自己的時間。先釐清自己的需求,進而表達出來,才能減少彼此的誤解,並得到更符合期望的對待。
2.多用正向的方式互動
 人們容易記得不好的事情和負向的經驗。所以平日要多用正向的語言,學會感 恩,分享喜悅,傳遞正能量。在特別的節日表達祝福及愛意,讓家人知道自己在乎他們。
3.三代同堂在各自的角色盡力 
 三代同堂的家庭,要避免讓先生陷入選邊站的困境,以免時間一久,先生只好退出戰場,冷漠以對。家人之間要學習分擔工作或求助,也要善意表達和傾聽,相信對方所為是出自關心,就不會覺得對方總是在找麻煩。
4.開拓自己的視野與人際
 無論是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都不需要把養育孩子視為生活的全部。職業婦女可以在職場上發揮能力、吸收新知,全職媽媽同樣可以擔任志工、參與學習課程,當生活不固著在單一面向,情緒也能得到調節,有助於用不同的心態面對 家人,更能夠懂得欣賞家人。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