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恭:不知不覺,孩子就變成了我的生活中心


採訪報導/黃美湄

劉旭恭,知名的圖畫書創作者,是兩個男孩的爸爸。他不只是孩子的好玩伴、共讀時的故事大王,還會早起為孩子做早餐。他的「爸爸經」,是不是跟他膾炙人口的圖畫書一樣,也藏著樸拙的畫面和深意呢?

看起來像個大男孩的劉旭恭,就跟他在圖畫書《好想吃榴槤》、《誰的家到了?》裡的角色一樣,天馬行空,純真又幽默。這樣的他,在回顧當爸爸的歷程裡有什麼心得時,他呵呵一笑說:「最大的變化就是很容易就以孩子的生活為中心。」

剛開始當爸爸,其實並沒有意識到爸爸角色,在老大小的時候,他還是以工作為重心,很多育兒事務都是由太太增巧負擔,慢慢地他才開始陪孩子玩。一直到生了老二,他想,為什麼我在外對別的孩子講故事,自己的孩子卻留在家裡?於是他開始調整工作腳步,假日盡量陪伴孩子。

練習獨自一人照顧孩子,讓我跟孩子更親密
談起育兒,劉旭恭是樂在其中的成分居多。曾經有半年,太太到小學任教,他必須獨自帶孩子半天,這段經驗讓他體會到太太打理大小事情的辛苦,也嚐到忙中有樂的滋味。當時,孩子大約3歲左右,他每天忙著餵孩子吃飯、哄孩子,孩子哭著找媽媽,他就騎腳踏車帶著孩子玩遍每個公園,就這樣,父子倆度過親密相處的時光。回想起來,劉旭恭覺得:「養孩子,當時覺得漫長,現在卻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如今老大已是青少年,老二上小學了。難怪他現在相當珍惜跟孩子的相處,自願6點早起為上國中的老大做早餐,父子還興致勃勃地去買食譜,孩子也充滿期待地貼上許多便利貼來點餐,期待爸爸的手藝越來越厲害。
 
在太太增巧的眼中,劉旭恭是100分爸爸,
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很多爸爸都不會跟孩子玩,但劉旭恭的孩子在家都搶著跟他玩。他說,自己童年物質比較缺乏,沒有玩具,可是看了很多書。長大後理所當然覺得書值得花錢,玩具不是很需要。但有了孩子之後,心態改變了,書和玩具都成為不可或缺的養分。他變得勇於買玩具,跟孩子一起玩,家中有很多桌遊、火車軌道、樂高積木。孩子喜歡運動,他就算累也會陪著孩子打籃球、羽球、乒乓球。畫畫這件事在劉旭恭家也是孩子耳濡目染的喜好,他更是喜歡欣賞孩子自由下筆時的純粹。你可以想像,父子三人,就像三個孩子,沉浸在遊戲中的畫面嗎?喜歡看書的這一家人,說故事時間也是少不了的,老大小的時候,爸爸的床邊故事精彩極了,有如連續劇,媽媽很明智地鼓勵將睡前故事錄下來,成了家中法寶。老二從兩三歲開始也會擠在一起聽,萬一遇上爸爸不在家時,還能聽著錄音筆的故事甜蜜入睡。

夫妻看到彼此的長處,隨著孩子的成長再次調整腳步
在太太增巧的眼中,劉旭恭是100分爸爸,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跟孩子在一起都很有耐心。比如說,媽媽叮嚀孩子收拾東西或洗碗、做家事,可能碎唸一陣子,見孩子沒動靜,受不了就自己跑去做。但爸爸知道孩子不是不肯做,只是當下想把手邊有興趣的事告一段落才要去做,所以能夠耐著性子等待。事實證明,孩子果然會去完成,劉旭恭對孩子的觀察和理解,總讓太太刮目相看。

劉旭恭說:「增巧是科學家,我是藝術家性格。」太太細心縝密,自己大而化之。他明白,許多時候,太太為了照顧家裡三個男生而犧牲自己的活動,因此他相當支持太太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增巧也發現,以前會幻想媽媽要很強大,做盡家中所有事,後來發現媽媽要能放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能有好心情。有時要把機會讓給家裡的人體驗,大家才有學習成長的機會。

善於觀察的劉旭恭,常常從孩子身上得到新體悟。兩個孩子個性的差異,讓他感受到人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樣態,沒有一定要怎麼樣,不論在哪個角色或階段,都需要再沉澱一下,當孩子慢慢長大,身為爸媽,也要持續學習調整自己的生活圈。

【看更多父親節專題】今天,我要在爸爸背上,看全世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