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在教養孩子時,要常常反思什麼才是孩子需要的,針對孩子的需求來回應、提供他所需的環境或刺激。要做到這點,除了需要瞭解孩子的發展,爸媽本身的敏感度是很重要的,而爸媽抱持著正向心態看待孩子或處理生活難題,對孩子更是直接的典範。
爸媽在教養孩子時,要常常反思什麼才是孩子需要的,針對孩子的需求來回應、提供他所需的環境或刺激。要做到這點,除了需要瞭解孩子的發展,爸媽本身的敏感度是很重要的,而爸媽抱持著正向心態看待孩子或處理生活難題,對孩子更是直接的典範。
保持敏感度,瞭解孩子的需求
談到敏感度,並不是要爸媽變成一個緊張兮兮、凡事小心翼翼的人。敏感度其實是指一個人能夠靜下來、覺察自己或身邊的人事物。當我們能夠靜下來,對於外界的刺激就比較不會只用習慣性的自動反應,也不會匆忙反應,這樣才有辦法思考,做出好的判斷或選擇。
例如:忙碌的爸媽如果在平常就能傾聽身體的訊息,分段工作與休息,就不會撐到對自己產生身體傷害,生病了還不自覺。教養孩子也是如此,年幼的時候,爸媽要能敏感到孩子需要怎麼照顧才舒服、有安全感;能體會孩子的開心或難過和背後的原因、思考需不需要爸媽出手協助,並做出適當的回應。而爸媽也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發展不斷調整自己的腳步。
爸媽需要扮演的角色
在《帶孩子遇見幸福的100種方法~不可思議的正向教養》一書中,作者依孩子的成長階段,提出建議的角色:
孩子成長階段 | 爸媽扮演角色 | 重要教養任務 |
0~8歲早教階段 | 老師 | 明確地教導孩子對與錯,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教導他事情運作的方式。 |
8歲學齡~青春期 | 教練 | 多試著協助孩子檢視所面臨的各種選擇,並分析不同選擇會帶來的後果,然後讓他自己做決定。 |
青春期尾聲~成年 | 良師益友 | 跟孩子分享你行得通或型不通的經驗,藉此幫助他做出自己的選擇。 |
◎當然,孩子的各個發展階段並不是壁壘分明的,爸媽可藉著這樣的思考過程自行調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幫助孩子順從天性,發展成獨立的個體。
覺察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爸媽都希望自己是個好父母,也渴望對養兒育女有幸福感。信誼基金會一項《現代媽咪滿足感大調查》中曾探討:「如果有多出2小時,媽媽最期待做什麼?」結果發現:職業婦女最想多陪伴孩子,其次是放鬆、休息;而全職媽媽最想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其次則是充實自己。
從媽媽的心聲中,反映出教養的路途上,爸媽要讓自己「平衡」才能快樂地陪伴孩子長大。但怎麼做才能從從容容過生活呢?建議爸媽從自我覺察開始做起,先靜下來面對自己的負面思考與練習轉念。
換個角度看孩子,發現他的優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好的表現,也可能有出狀況的時候。爸媽如果能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就有更多的機會看到孩子的優點。比如說,孩子做事情動作很慢,每次收拾東西都花很長時間,但是卻能夠分門別類、按照大小排列整齊,非常仔細,這個時候,爸媽請不要總是嫌他慢吞吞,認為他一定是一邊整理、一邊玩耍或發呆,不如換個角度,欣賞他擅長整理的優點,試著和他討論更多的整理訣竅,讓他也能找到新的做事方式,提高效率。
孩子需要透過各種經驗嘗試來鍛鍊自己,但爸媽請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你希望他做,而不是他自己想做的事,別忘了!唯有孩子自己真心喜愛、想做,才會產生更多的能量,他的優點才會繼續精熟、擴大。
有些孩子或許沒有非常外顯的優點,但爸媽要相信孩子,要用心去發現,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表現,有了鼓勵和肯定、給他時間與舞台,孩子會讓你刮目相看。
爸媽如何察覺自己的負面想法
《 帶孩子遇見幸福的100種方法~不可思議的正向教養》的作者指出:爸媽若能有效因應困境,孩子也會學著發展出因應困境的對策。從正向心理學來看,想要抽離負面想法是有方法可循的。以下練習是要提醒爸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件事。
Step1 最簡單也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下來
一旦你的腦海中浮現任何負面想法,就直接把它寫下來,例如:先做簡短的情境描述,像是你在哪裡?你正在做什麼?你跟誰在一起?只要簡單描述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