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百位文化人的見證下,中央書局正式重返。前排左起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上善人文基金會創會董事長何壽川、台中市長盧秀燕、考試院長黃榮村、上善人文基金會董事長詹宏志、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文化部長李永得、促轉會主任委員楊翠。
整理報導 / 好好生活誌編輯部
屹立於台中台灣大道和市府路口的中央書局,熄燈22年後,由上善人文基金會接棒,歷經三年的整建修復,以嶄新的面貌在同一個街角亮起燈來。10月18日近百位藝文界人士齊聚一堂,見證百年風華原址再現,並以「浪漫的力量—台灣文化的青春年代」為主題,向所有創建中央書局的台灣文化先行者致敬。
1925年的日本殖民時代,一群熱血青年和文化鬥士,倡議成立「中央俱樂部」,並由台中地方仕紳、留學生及有識之士共同集資,1927年「中央書局」首先開幕,屹立於台中台灣大道與市府路口現址的中央書局,則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起造、1948年開幕。中央書局成立於日本殖民時代,是第一間大量引進漢文書籍的書店,致力開啟民智、接軌國際。也是台灣第一次文化自覺運動最重要的推手。
現址書局在1998年結束營業。熄燈22年後的中央書局,在台灣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蘇睿弼牽線下,2016年由永豐餘集團的大家長何壽川個人分兩年捐款給他和夫人張杏如創辦的上善人文基金會,買下土地與建物,正式啟動中央書局的重生計畫。
在經過三年大力結構整建後,2020年10月18日中央書局重啟,在江文也的「台灣舞曲」悠揚的樂聲中揭開序幕,是台中人的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也是中央書局的代表人,童年時曾和這些開創台灣文化青春年代的風流人物,在生活中交錯相遇。張董事長在開幕式中表示,接下中央書局重返的重任後,發現看似浪漫的故鄉情懷,卻是一條崎嶇艱難的道路。因為房子是戰後1945年物資匱乏的時候起造的,光是結構評估和整建就花了一年的時間。面對年久失修的建物,確保結構穩固之餘,還要兼顧保存建築的特色,和符合現在的法規。前前後後就花了三年之久。幸運的是,在過程中,有所有上善董事們在劉克襄和黃榮村兩位前董事長的帶領下,全力的支持,事無大小,一路相陪。更有許多曾經在不同時代穿梭在中央書局的人,不吝給出滿滿的祝福。特別要感謝的是先生何壽川的成全,終於能把城市的記憶、還給台中人。把台灣史上重要的文化地標,還給歷史、還給我們的社會。
自1927年開幕到1998年熄燈的70年間,歷經不同的時代、許多中部地區的人都曾穿梭在中央書局見證許多事,或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在重啟開幕式上,考試院黃榮村院長期勉中央書局能具有世界格局及在台灣脈絡底下重新出發,並寄望文化部和台中市政府可以聯手,守護中央書局,為台中文化點燈。文化部長李永得特別感謝民間企業出資買下及修復,重新開張後的中央書局,除了沿襲及重現過去啟蒙時代對於文化、藝術、音樂、教育等推廣的功能,也相信在新的團隊、新的經營理念下,對未來台灣的文化發展會有極大的貢獻。台中市長盧秀燕代表市民到場見證,強調「歷史累積很緩慢,但文化消失很快速」,感謝眾人齊力把城市的記憶還給台中,相信台中市民會好好愛惜它,與中央書局同行。
和中央書局有很深淵源的促轉會主委楊翠說,不僅她的姑丈是中央書局老會計,小時候也經常陪著阿公楊逵到中央書局參與聚會,時隔數十年回到這裡,雖記不得當年和哪些人交錯,當年置身書局的一幅幅歷史畫面卻清楚的出現在眼前。從政前學歷史、研究歷史的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笑稱,自己和中央書局的淵源不亞於楊翠,開幕弦樂四重奏所演奏的「紅薔薇」台語歌詞便是外祖父詹冰寫的,小時候也和外祖父到過書局,大學後更經常到這裡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他深信政治的中央在台北,文化的中央在台中,中央書局重啟將是一個開始。
在許多台中人的記憶中,曾在中央書局讀過很多免費的書,前上善人文基金會董事長劉克襄在這裡看書學習打橋牌、養鴿子和蘭花,而那些自然書的啟蒙也成為他後來從事自然生態報導文學的重要養分。來自南投草屯鄉下的現任上善董事長詹宏志,感念當時店員的包容,讓買不起太多書的他可以自由放任的翻閱書籍,啟蒙世界性視野,並埋下日後從事文化出版工作的種子。「我以報恩的心情接下上善董事長的工作,經營一個動態而立體化的書店,未來也將結合台灣各界的力量,讓中央書局再度成為台灣文化的發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