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志力,才能挑戰與創新──支持孩子,造就出堅持到底的韌性


文/柯華葳 (1952-2020),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及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柔柔學校有一個小型攀岩壁。她看著大班的哥哥姊姊在上面來來去去好羨慕。有一天,她去嘗試,老師未制止,只在一旁注意著。柔柔手腳並用,臉上漸漸顯出「咬牙切齒」的用力模樣。老師問:「柔柔要不要下來?」她搖搖頭,繼續攀爬。不久,她成功攀頂。當天,媽媽來接她,老師描述她全身盡力,堅持到成功為止。老師誇她不簡單,小小年紀,就能控制自己的意志與體力。

意志力是很多成功者的共同特徵。同樣做一件工作,有些人放棄,有些堅持到最後一刻。這種堅持在幼兒身上也可以觀察得到,就像柔柔攀岩一樣。事實上,孩子平常就會給自己挑戰,例如:孩子會拼12片的拼圖之後,有些孩子會想要挑戰15片的,隨著年齡與能力增長,甚至想挑戰100片的拼圖或立體拼圖,當他們能夠做到時,會很有成就感。

幼兒似乎都有一種內在動力,想改變已知的事物。這種改變有可能讓他表現出來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若因為改變而發現新玩法,新的知識就形成,也造就出創意。這種推翻已知,就是對自己的挑戰,而尋求改變,則是發現新知識的途徑。可是,人們在「已知」中比較能享受成就感,「破壞已知」會覺得很不安全。幼兒和大人一樣,懂得這份矛盾,因此有人選擇「安全」,有人選擇「挑戰」。會做哪種選擇,和「意志力」就大有關係。

創意大師契克森米哈賴指出,創意的產生需要有技巧與挑戰性。如果只是一直練習技巧,卻缺乏挑戰性,孩子會覺得「無聊」;但是有挑戰性而沒有技巧,孩子又會感到「挫折」而放棄。在技巧熟練、挑戰、以及意志力之間有一種微妙關係:要有足夠技巧才能迎接挑戰,而挑戰又能讓技巧更精熟;但遇到挑戰時,要有意志力,才能堅持到底以熟練技巧去面對,意志力不夠就容易放棄。

爸媽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讓幼兒有安全感的「挑戰」,就如嬰兒開始學步,爸媽伸出雙臂圍在嬰兒左右,形成一道護城牆,但沒有直接撐住嬰兒。孩子看似無所依靠地搖搖晃晃,但一有疑似跌倒狀況發生,父母雙臂已緊緊接住孩子。在一放一收中,孩子安全上路,這就是所謂的鷹架。爸媽從小如果能提供有挑戰的環境,又能從旁輔助,孩子會信任自己的能力,也有足夠的意志力迎向挑戰。
向自己挑戰,培養意志力

爸媽可以運用日常活動來提供「挑戰」,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事情稍稍難一點點也沒關係!以組合積木為例,在反覆把玩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向自己挑戰,更能充分展現創意。

■我會組合積木
● 拿起組合積木,有些孩子喜歡照著示範圖案做,有些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思組合,有些做好後不願拆掉,有些卻喜歡不斷地拆拆組組。爸媽請先和孩子一起研究積木的基本形狀、鑲嵌方式。
● 依孩子的興趣,讓他隨性把玩。喜歡照案例組合時,也不要小看他,因為能看懂圖案結構,也是重要的能力喔!
● 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例如:同一組積木可以做成一輛大車,也能做成很多輛小車子。
● 當孩子組合過程碰到難題時,讓他先自己摸索,看他如何找線索;必要時提供建議,但不要代替他做。

■給爸媽的話

爸媽引導過程中要相信孩子做得到。若孩子擔心或不願意,必須盡力鼓勵他。任何一件新學習,練習次數要足夠,練習到一個階段,則應提高挑戰難度。如果孩子的同伴都比他年幼,爸媽要找機會帶他參與大孩子的活動,讓他因羨慕(如柔柔一般),進而模仿,提升他的自我挑戰的動力。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