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是過動兒,該怎麼辦?

每個爸媽都希望孩子能專心學習,所以自然會特別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過動?」「 我的孩子需要吃藥嗎?」這兩大問題。對此,專家群有以下4大提醒


文/信誼編輯群
諮詢.審稿/陳富美︱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林意紅︱永建非營利幼兒園園長
      張學岑︱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周怡宏︱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
      高麗芷︱高麗芷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洪馨徽︱台北市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

提醒1 學齡前是培養注意力的敏感期
從研究上可知道,注意力在大腦中是由不同的腦區共同掌管,共分成「警覺性」、「導向性」和「執行控制」三大網絡,而且這三大網絡之間採取獨立但又相互聯繫的方式運作。

學者洛達近期的研究已發現,想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學前階段會是一個最理想的時間點(見下表);他的研究團隊已證實了,注意力可透過後天的行為訓練而增強。

*注意力發展敏感期
注意力網絡 負責的任務 發展的敏感期
導向性網絡 讓人們能夠在眾多刺激中,選擇需要的資訊 4 歲
執行控制網絡 負責衝突監控、解決,計畫和做決定,以及抑制或克服習慣性動作 4∼7 歲
警覺性網絡   讓人們能夠維持在警醒狀態,隨時準備好做出反應 青少年期∼成年
資料來源:《大腦、認知與閱讀:注意力與閱讀篇》,信誼出版

提醒2 別輕易為孩子貼上過動標籤
孩子的不專心,其實是對外發出的一種求救訊號,表示他遇到困難,但並不表示都需要靠看診、吃藥才能改善。張學岑醫師以多年的兒童心智科門診經驗指出,焦慮的爸媽和幼師雖然都聽過「過動症」這個名詞,但卻對它沒有足夠的認識。

真正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時都只能維持很短暫的時間。如果孩子只是在進行某幾個活動時特別不積極,但是一到了他有興趣的活動時,都能玩得很專注,爸媽是不需要擔心他有過動症的問題的。

提醒3 不要過度心急,要求速效
本次諮詢的專家群,對於很多大人不瞭解與尊重幼兒的發展需求,動不動就要求孩子做過動症檢查、主動要求醫師開藥,寧願證實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問題或花錢上專注力課程,也不願面對自己教養問題的現況感到憂心。

張學岑醫師指出,過動症這類大腦疾病在台灣和世界上的比例約在5%∼10%之間。注意力是持續發展的一種能力,有許多輕微的注意力問題,其實可透過行為訓練改善,只是需要花點時間,但很多爸媽和老師都不肯等,目前全台約有高達六成過動症的孩子服用藥物控制。臨床上常用的「利他能」藥物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可緩解過動的症狀,但伴有影響食欲、嘔吐等副作用,屬於第三級管制藥。

張學岑醫師表示,除非有嚴重衝動、容易傷害自己或他人等症狀(如:衝向火或車),6歲以下的幼兒原則上不建議用藥。不過,因為目前除了兒童心智科,精神科、復健科和家庭醫學科都可以開藥,在用藥標準上可能有寬鬆不一的問題,爸媽必須更小心謹慎。

提醒4 注意力不足,需經過審慎評估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依病徵共分成注意力不足、過動或衝動以及混合型三大類。

評估時必須經過爸媽、幼師、保母等不同主要照顧者填寫評估表,交由臨床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統整評斷。若發現孩子的行為符合某一面向的其中6點,並在兩個以上活動場所都如此(如:家裡、幼兒園)且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才可能有過動症的疑慮。

如果爸媽對家中小小孩的注意力有疑慮,建議先諮詢熟悉孩子發展歷程與病史的小兒科醫師,再至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復健科或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做進一步診查。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臨床診斷標準
注意力不足9面向 過動/衝動9面向
1.經常無法仔細注意細節或者在做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時,容易粗心犯錯。
2.工作或遊戲時難以維持持續注意力。
3.直接對話時,常好像沒在聽。
4.經常無法遵循指示而無法完成學校功課、家事或工作場所的責任。
5.經常在組織工作與活動上有困難。
6.經常逃避、討厭或不願從事需要持久心力的工作。
7.經常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
8.經常容易受外在刺激而分心。
9.在日常生活中常忘東忘西。
 
1.經常手腳不停的動或輕敲/踏,或者在座位上蠕動。
2.經常在該維持安坐時離席。
3.經常在不宜跑或爬的場所跑或爬﹝註:在青少年與成人,可能只有坐不住的感覺﹞。
4.經常無法安靜地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5.經常處於活躍的狀態,好像被馬達驅使般的行動。
6.經常太多話。
7.經常在問題尚未講完時衝口說出答案。
8.經常難以等待排序。
9.經常打斷或侵擾他人進行的活動。
 

資料來源:《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V》

↘焦點話題【打造專注力 讓孩子專心學習】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