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撿、我畫,你不可以丟!

  我的女兒五歲,她有個毛病,就是常撿一些沒用的小東西,自己又不保管好,如果幫她丟棄,卻又會傷心;畫圖也是這樣,她很愛畫,可是也不會收好,偷偷丟了,等到她找不到的時候,她又會傷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依您孩子的情況來看,她正在「寶貝」屬於她的東西,只是,她還沒學到整理的習慣與方法,所以,一旦媽媽出面把她心目中認為「重要」的東西丟棄時,她確實會捨不得、傷心,甚至會生氣呢!   

曾有研究指出,孩子大約一歲半開始就有「收集行為」的傾向,喜歡擁有一大堆看起來類似的東西。到了六至八歲,這種興趣還會特別濃厚。不過,孩子們的收集習慣是重「量」而不重「質」,收集起東西常讓大人覺得好像在撿破爛一般。   

如果,大人能夠在孩子滿心好奇、認真收集的時候,從旁幫一點小忙,就會使這個行為變成生活趣味,而不致困擾。例如:當孩子撿拾樹葉、石頭時,和她一起觀察,教她幫收集物「洗澡」,送她一個保存東西的盒子,或是加上廢物利用的觀念,用收集物做成新的作品......,這一連串的投入,不僅讓孩子保有探索與好奇的動力,發揮創意,同時,也感受到大人的支持與欣賞,對孩子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   

至於畫圖這件事,孩子愛畫圖,表示在「畫」的過程中,獲得相當滿足。有些孩子只享受過程,不在乎作品;可是,有些孩子對自己畫過的東西印象深刻,隔了一段時間會再挖出來研究。面對這樣的孩子,假如把作品丟棄,孩子自然會因失去作品而難過,她甚至會把丟棄解釋為——我做的東西不好!因此,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先帶著孩子用大袋子或資料夾把作品裝起來,或者選一個固定位置,輪流張貼作品也不錯,一段時間之後,孩子開始熱衷其他事情時,這些物品也就會被汰換了。   

此刻,請爸爸媽媽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曾經收集過被別人視為垃圾的東西呢?一旦能體會孩子看待這些東西的心情,並引導孩子善加運用,就不需要再為這個行為而傷腦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