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是什麼疾病呢?該如何預防呢?

小強在美國出生並成長,快滿六歲,要進小學了,父母趁著暑假帶他返臺探親。回臺第4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的症狀,甚至有血便的情形,之後因症狀加劇到某教學醫院急診而住入加護病房。檢驗後,確認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是1982年在美國首次被報告,致病菌是在漢堡肉中找到的;1996年在日本的大阪地區造成一萬多人感染,其中有十餘人死亡,再度引起全球的矚目。小強的案例發生在去年,由於是國內首度發現的病例,再加上西式速食業的蓬勃發展,「漢堡」儼然成為孩子的最愛與午餐時尚。所以小強的案例引起了衛生單位及大眾的高度重視。到底「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是什麼疾病呢?該如何預防呢?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是被稱為浮現中傳染病的新疾病之一,病原菌已被確認為大腸桿菌,主要為血清型O157:H7(常稱為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症),其所導致的腹瀉可能由輕微的無出血到血便現象,其中5%~10%的這類病人會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及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 TTP)。

一、感染後會有什麼症狀?
‧ 感染初期:無任何症狀。
‧ 前驅症狀:約半數感染者,在平均潛伏期4~8天後,開始出現輕度腹瀉、激烈的腹痛、次數頻繁的水樣性腹瀉,不久出現明顯的血便,即為出血性結腸炎
‧ 接著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感染者中約有6%~7%的病例,在腹瀉、腹痛等初期症狀數日起,約兩個星期後,會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或腦部疾患等嚴重合併症。

二、是怎樣傳染的?
人體可因極少的細菌(約100個)就被感染而發病,主要是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最常用因烹煮不當的牛絞肉及生牛奶,或因被牛糞污染的蘋果製成的果汁所造成,也可經由受污染的水源(如未經消毒的飲用水、游泳池水)引起。在看護中心、托育中心、游泳池或海水浴場,有時候因為與患者的頻繁接觸也可能感染。

三、潛伏期有多長?
2~8天,通常為3~4天 。

四、什麼樣的人較常發生?
免疫力較差的老人或10歲以下的孩童是常感染發病的對象,且容易產生併發症。

五、10項預防感染法則
因為O157型大腸桿菌主要存活在草食性動物(牛、羊)的腸道中,若牛隻已受感染,在漢堡肉品切割絞碎過程中就比較容易造成病原菌傳播,加上烹調時肉品中央若加熱不足,細菌不會被殺死,就成了O157型大腸桿菌最好的傳染途徑。

台灣到目前為止,就僅小強這例確定病例,疾病管制局雖因而進行了一系列的追蹤與調查相關工作,但仍未能發現散發病例的感染來源與傳染途徑。鑒於目前貿易及交通便捷,國人旅遊風氣日盛,國際間人與物的交流快速廣泛,所以我們對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不可掉以輕心,以下提供幾則預防方法,盼望經由父母的選擇與注意,讓幼兒更健康安全:
1. 小心加熱處理食物。該菌在75℃加熱一分鐘即可被殺死,因此食物在食用前必須充分加熱煮熟,特別是食物中心部分。自行調理漢堡絞肉時,要注意用鍋鏟輕壓絞肉,並煮至血水已成透明狀。
2. 食品調理後應儘速食用,否則放進冰箱保存。
3. .處理食品時,雙手及砧板、菜刀及容器,都應充分洗淨。
4. 煮熟的肉品,不要再接觸到盛裝生肉品的容器或用具。
5. 避免飲用未消毒的生乳。
6. 注意飲用水的衛生,避免儲水槽水源遭受污染。
7. 上完廁所、用餐前,或接觸腹瀉患者後,必須用自來水及肥皂洗手。
8. 接觸患者糞便和物品,應用鹼性肥皂或70%酒精消毒,再用大量清水沖洗,而患者本身在排便後同樣須洗手及消毒。
9. 避免與患者使用同一缸水洗澡。
10. 接觸寵物也可能被感染,所以和動物嬉戲完後,特別是小孩子,一定要把手洗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