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每個年齡層的幼兒因認知程度並不同,「不聽話行為」的表現,其實是有不一樣的原因的:
1. 認知能力不足:幼兒常因不瞭解規則的意義,無法記進腦子裡,於是就會表現得不聽話。
2. 欠缺表達能力:由於可運用的詞彙有限,無法清楚表達,常常用不聽話的行為來表達他的不同意。
3. 父母身教的影響:父母的錯誤示範,也是造成孩子負面行為的原因。如:媽媽一邊做家事,一邊聽孩子說話。,孩子也就學會這種「不用專心聽別人說話」的模式。
4. 規範不合理:若大人本身訂的規範有問題,孩子也難以做到。
5. 欲望與規範衝突:當個人欲望超越遵守規範的壓力時,孩子就容易出現負面行為。
6. 情緒失調:當情緒不穩定,如脆弱、激動、悲傷或生病時,就容易失去理性而犯錯。

孩子不聽話時的小撇步
孩子出現不聽話的行為時,您可以依循下列教養策略:
1. 調節自己的情緒:
若父母要處理孩子不聽話的狀況,一定要先確定自己情緒平穩。也就是說,父母原本是要修正不聽話的行為,但當孩子一看到父母凶神惡煞的樣子就害怕、嚇壞了,認為自己的行為讓父母生氣,所以以後只要聽話,父母就不會生氣。如此一來,焦點成了「父母生氣」這件事,原本不聽話而受「規範」處罰的意義就消失了,且失去讓孩子學習如何改正不聽話行為的機會。
2. 接納孩子的情緒:
雖不接納孩子的負面行為,但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聽聽孩子的心聲;否則,孩子也聽不進去父母說的任何話。
3. 訂定規範:
父母要先講規定,讓孩子有遵循的方針,才能去談孩子是否聽話。對年齡較小的孩子,訂的規範要具體清楚,若用模糊的字眼,孩子很難做到。此外,訂規範時,也可附加訂出若未執行的處罰方式。訂規範時要注意合理性,否則就是入孩子於罪,孩子很容易就觸犯到規則,將來不聽話的可能性就很大。
4. 防患於未然:
事前模擬可能發生的狀況並設想解決方案,可降低孩子發生負面行為的機率。像父母帶孩子去逛百貨公司,父母在事先就應想到孩子可能的反應,應先告知出門的目的是逛一逛,不會買玩具;若孩子到時仍執意要買,父母可視情況決定要不要買。若打算買,則要用緩衝法,如等孩子生日時會買給他。別讓孩子認為只要提出要求,立刻可如願以償。
5. 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鬧脾氣時,父母不能跟著發脾氣、硬在問題點上繞,可試著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處理。父母平日須多觀察孩子的喜好,才能得知能轉移其注意力的事物(具體的如布偶;抽象的如說故事),避免臨時才抱佛腳。
6. 慎用處罰:
對幼兒可採取的處罰方式是「隔離現場」。在沒有安全顧慮的前提下,適度處罰五、六歲的孩子,讓孩子嚐到不遵守規則的後果,可教導孩子學會負責任。然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處罰孩子常一次比一次嚴厲;結果處罰愈強,孩子反而愈來愈不聽話。處分的次數一多,孩子會漸漸「習慣化」;甚至愈禁止,就愈想做,故父母需慎用處罰。
7. 善用獎勵:
處理孩子負面行為時還可用增強原則(代幣制度),如此孩子不但可平穩下來,也有了努力的目標。